|
非遗承法脉 巧手传法音 ——宁德市构建全域覆盖特色普法新格局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柘荣县靴岭尾村的剪纸传习馆,快板声与畲歌山谣交织成独特的法治乐章;当夜幕降临闽浙边界的法治走廊,红色法治文化在灯火中薪火相传——这就是宁德市“大普法”格局下的生动图景。从1万多名“蒲公英”志愿者奔走乡野,到“法律明白人”年调纠纷超1.2万件;从非遗剪纸剪出民法典精髓,到“智慧广播”用方言讲述法治故事,宁德市正以“红色基因”为引擎,书写着全民普法的时代答卷。 构建“大普法”组织体系 自“八五”普法规划启动实施以来,宁德市大力推进普法创新,深度践行“八五”普法工作规划的各项要求,持续强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创新出台《市直单位“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规范指引》等,全市38个执法部门将普法融入执法全流程,形成“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普法格局。 近年来,宁德市司法局聚合力,打造了“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联盟,市、县、乡、村四级组建513支队伍,1万多名志愿者活跃在基层一线。实现市、县、乡三级518个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全覆盖,9983名乡村“法律明白人”化身基层法治“前哨”,年均化解纠纷超1.2万件。屏南县“青绿蒲公英”生态文明普法入选省级创新案例,古田县青云社区普法工作室经验做法获全国普法与依法治理创新大奖。 值得一提的是,为积极推进普法阵地建设,宁德市建成169个法治主题公园(广场)、20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闽东苏区纪念馆入选第一批福建省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在福鼎市叠石乡、柘荣县英山乡、寿宁县犀溪镇等乡镇建立闽浙边界法治走廊、闽浙边党建联盟实践基地、岗垅革命纪念馆等,与毗邻的浙江省苍南县、泰顺县的乡村红色法治文化宣传阵地连珠成串,强化边界百姓红色法治文化熏陶。 创新“三式”普法路径 “鲜红党旗在飘扬,镰刀铁锤谱新章……”步入柘荣县靴岭尾村的柘荣剪纸传习馆,耳边传来阵阵清脆竹板声,柘荣县“小板凳+N”草根宣讲大联盟宣讲员正为村民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宁德市司法局突破传统普法模式局限,组建“理论宣讲轻骑兵+普法讲师团+非遗传承人”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柘荣县用评书快板、双簧、剪纸等形式演绎民法典;寿宁县将法律知识融入北路戏,潜移默化向群众普及;蕉城猴盾畲村借助“畲语普法小课堂”用山歌形式宣传法律法规;霞浦县印制普法畲歌宣传册供畲族群众试学试唱,使法律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提高了法治宣传的效果。 同时,围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节点,突出开展信访工作法治化和行政复议案件重点涉及法律法规普法宣传。各部门精准施策,宁德市住建局在房票置换现场解读征收政策,宁德市自然资源局结合土地执法普及土地管理法,宁德市公安局“女子骑行队”深入商圈开展反诈宣传等。2024年,全市开展各类主题宣传1260场,覆盖200万人次。此外,宁德市司法局还巧用“报、网、端、微、屏”等媒体平台,持续发布普法信息。如寿宁县设立《说理说法》普法视频节目,至今已推出26期;创新“智慧广播村村响”系统,在全市2356个村(社区)定时播放方言普法故事,全方位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法治文化氛围。 紧盯“关键”人群筑牢法治根基 紧扣“关键少数”,彰显头雁引领效能。近年来,宁德市通过“书面+现场”双模式实现党政“一把手”述法全覆盖,创新建立“任前考试+年度述法+中心组学法”三位一体制度体系。2024年,共开展71场领导干部任前宪法考试,587名拟任干部通过考核;邀请省司法厅专家为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授课,市委党校在主体班次开设法治专题课程,营造“头雁领学”的良好氛围。 法治推进既要抓好“关键少数”,也要抓好重点群体,而青少年普法更是重中之重。为此,宁德市积极作为,全市387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并通过“模拟法庭进校园”“法治漫画大赛”等创新形式开展普法,推动普法模式从传统说教转向互动体验式教学。 此外,宁德市还聚焦关键领域群体权益保护。蕉城区通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园区枫桥”品牌。2024年,成功化解1200余起涉企纠纷,保障四大主导产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上汽宁德基地、中铝铜冶炼)稳定发展。同时,创新基层治理,在霞浦七星海上社区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便民服务;深化对台交流宣传惠台政策;依托民族节日宣讲《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等法规,促进民族团结。该模式实现了产业服务与民生保障的双向推进,形成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特色实践。 宁德市通过“三个聚焦”推动普法工作成效显著。2024年,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7.5%,信访量大幅下降45.6%,闽浙边界实现矛盾纠纷“零上访”。少数民族区域创新“法律明白人”机制,助力周宁县云门村等12个畲族村达成“零诉讼”。2024年10月,宁德市司法局获评全国“八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