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立言久不废

2017-01-18 10:25:34 来源:福建法治报

厦门作家李秋沅刊于《厦门日报》“城市副刊”的一篇千字文,两年后竟奇迹般地圆了贵州老人刘杰明持续长达70年的寻亲梦。读了媒体相关报道,我再次真切感受到了文字的伟力。

据《平阳府志》记载,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我初次领略文字之神奇,是某个春日寻芳杭州西湖,当走近2002年重建的雷峰塔时,中学课本里读过的鲁迅先生名篇《论雷峰塔的倒掉》当即像湖水一样将我淹没:“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

近读另一位浙江籍学者俞平伯有关雷峰塔的诗文《记西湖雷峰塔发见的塔砖与藏经》《雷峰塔考略》《西关砖塔塔砖歌》和《西关砖塔藏<宝箧印陀罗尼经>歌》,鲁迅未曾亲见的雷峰塔倾圮时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位于南屏山的雷峰古塔,轰然坍塌。一声巨响,尘雾腾滚,瞬息间千年古塔化为一垄断砖碎瓦。塔坍之际,万人瞠目,举世惊骇。俞平伯当时寓居杭州孤山俞楼,这里隔湖与雷峰塔遥遥相对。塔倒之时,俞平伯正与僧人对弈,忽闻室外人声喧嚣:塔倒了!俞平伯推枰急起,赶到平台上探视,亲眼遥睹雷峰塔塌倒的惊人一幕:先是塔顶,继之塔身相继溃崩。他当即乘船渡湖,直奔塔坍现场。其时正值“江浙战争”爆发,战火遍野,城乡凋敝,原本熙熙攘攘的杭城和游人如织的西湖,一下子变得清冷寂寥。不料塔倒之日,杭城万人空巷,舟楫车马齐聚西湖南岸,南屏山周遭人声鼎沸,万头攒动,人们像赶集一样,前来为古塔的寿终正寝作最后的诀别。等俞平伯赶到,已过午后4时,“游人杂沓,填溢于废基之上,负砖归者甚多。砖甚大,有字者一时不易觅。我只手取一无字残品、横贯有孔者归,备作砚用”。

更为神奇的是,俞平伯现场捡到的这块雷峰塔砖,90多年后又在当代藏书家韦力笔下出现了。韦力在收入《失书记·得书记》一书的《雷峰塔经》文中写道:“俞平伯的外孙韦柰先生,曾带我到家中参观俞先生的收藏,我印象最深的一件物品,就是一块雷峰塔砖。当时,人们为从砖头中找到《雷峰塔经》,把塔砖全部砸碎,因此,能够看到一块完整的塔砖,恐怕比看到五代写经还要难。而俞平伯先生所藏的这块砖却很完整。……我把这块砖仔细地把玩一番,第一次看到砖侧的小孔洞。洞其实很小,感觉仅能容四根筷子,而雷峰塔经有两米多长,卷成纸捻塞进这个小孔洞……”韦柰是著名钢琴教育家。

鲁迅、俞平伯、韦力写于不同时期的文字环环相扣如链,引领我们关注历史尘埃中的雷峰塔,关注四散的雷峰塔砖,多么神奇!难怪古人要将“立言”归入“三不朽”。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立德”即树立道德治理国家;“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著书立说,把人们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经历中发生的思想、经验、矛盾和方略用文字记载其要,传之后世,供人借鉴,给人启迪,功莫大焉。

作为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立言人人宜为,人人当为,人人可为。“古人修身有言,齐家有言,治国有言,平天下有言。君有旨,臣有疏,词、文、诗、章、简、约、信、函,儒、释、道、兵、民、官,无不有言。”人人立善言,“虽久不废”,人类社会才能进步。

( 何 况  作者单位:厦门市纪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