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编辑部的冰与火之歌

2017-04-06 09:07:18 来源:福建法治报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编辑”是指整理、加工现成的资料或作品的专业性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被称为“编辑”。

编辑在文化传播、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国文学巨匠,譬如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他们之所以能够登上近现代文坛,离不开他们的作品编辑珀金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原本只是无名之辈,而出版社通常只愿意出版名家之作,正是珀金斯的敏锐眼光,发现了他们作品的闪光点并力排众议予以出版,才有了《太阳照样升起》《了不起的盖茨比》等这些流芳后世的佳作,珀金斯也被誉为历史上第一位“作家编辑”。

如今,珀金斯的故事被搬上荧屏,电影《天才捕手》讲述了这位天才编辑和美国文坛另一位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之间的故事。珀金斯是位儒雅的绅士,那张波澜不惊的脸上总是写满了睿智、体贴和谦逊。他具备一个天才编辑所应有的洞察力和才华,对编辑的角色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他对编辑“究竟是让作品变成更伟大的作品,还是仅仅让它变得与众不同”的叩问发人深省,他“一切为了作品”的职业操守令人敬仰。沃尔夫既是一名纯粹的作家,除了写作,他一无所有,为了写作,他忘掉一切,又是一位性情中人,热情似火、充满直觉、极具创作欲。看到他满屋的手稿和蓬头垢面靠在冰箱上创作的样子,你能感受到他对文字的狂热已经达到无法自拔的境界。两位性格冷热迥异的天才碰撞在一起,成就了一首编辑部的冰与火之歌。

沃尔夫在遇到珀金斯之前,就像飘零在文坛中郁郁不得志的的浮萍,没有人认可他的作品,更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作品。直到他的小说《哦,迷失》的手稿送到珀金斯那里,珀金斯发现了这位天才,帮助他推敲文字、大刀阔斧地删减冗句,并把书名改为《天使,望故乡》。这本书出版后大获好评,成为那个时代的畅销书。随后,沃尔夫又创作了《时间与河流》等小说,成就了他在美国文坛上的崇高地位。

后世的人说,在珀金斯的编辑生涯中,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沃尔夫奠定了他的职业胜局。对于珀金斯而言,他为了沃尔夫,呕心沥血,远远超过一个编辑的职业本分。影片中,珀金斯说他为沃尔夫所付出的一切都值得,“因为我告诉自己你值得,你的作品值得我这样。”沃尔夫则对珀金斯说:“我这辈子从来没有交过朋友,直到遇见你。”特别是《天才捕手》借用艺术的表现力,生动地再现了出版《时间与河流》的过程,恰到好处地回应了二人之间这种伯乐与千里马甚至是父与子的关系。

《时间与河流》的初稿,沃尔夫写了五千多页,用整整三个大木箱搬到珀金斯的编辑办公室。随后近一年的时间里,珀金斯和沃尔夫几乎同吃同住,边删边改边想边写,逐字逐句逐段逐章推敲。这样的合作过程不仅赋予了文字生动的气息,也成就了他们的友谊。两人痴狂的工作投入,甚至引发各自爱人的嫉妒。付梓时,沃尔夫在该书的献词中说,感谢珀金斯陪自己度过苦涩、无望和疑虑的日子,没有他的付出和关照,也就没有这本书。

珀金斯说,他总是带着“害怕毁了沃尔夫的书”的感情在工作。因为他愿意去体会并且能够读懂沃尔夫作品中那些原初的、美好的、真正表现作者对生命、生活体会的东西,也愿意用默默无闻的编辑工作去发掘、保护这种灵感,这种匠心是如此的纯粹,如此的难能可贵。所以说,尽管沃尔夫29岁时才遇到珀金斯,38岁便英年早逝,但他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这样一位珍惜并尊重他灵感的编辑,帮助他用文字描绘了他狂放中带着细腻、豪迈中带着绵长的个性,记录了他一生的苦闷、理想和追求。珀金斯同样也是幸运的,尽管与沃尔夫生过间隙,但这位天才作家在精神上对他有着无法割舍的寄托感,就像他在临终前写给珀金斯的信中说的那样:“无论发生什么,我对你的感觉都不会变,都会像十一月的那天,当你来码头接我,我们爬上楼顶,一起感知生命的冷暖、荣耀以及它所散发出来的力量。”

《天才捕手》在国内上映时,周遭恰逢众多的好莱坞科幻动作大片。这本已是一个被强烈的感官需求占领了高地的观影时代,大多数人宁可在灾难片中来一场精神泥石流的冲刷,也不愿去接受这样一部文艺剧情片的洗礼,何况许多人并不了解英美文学,更不了解编辑的工作,因此即便看了这部电影,不理解也在所难免。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相信,在这个“没有编辑、只有‘小编’”“没有阅读、只有浏览”的“怪异”时代,这部电影值得去欣赏,值得静下心,去体会在彰扬高尚编辑、发掘美好文字的过程中那种让人热泪盈眶的感动。

毕竟,文字与编辑承载着人类一切的阴晴圆缺、世间冷暖、利禄功名,也传承着这一切。而这也正是文字与编辑的朴素却又厚重的价值所在。

(严义挺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政法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