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不曾走远

2017-04-20 09:51:21 来源:福建法治报

自外出求学,不务农事也有许多年。前几日看到农人插秧播种,忙于春耕,真是一幅熟悉而美好的画面。我尤喜夏季夜晚田野边泥土的味道和各种生灵的鸣叫声。每当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中,都不免回忆起一些往事,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似乎都不曾走远。不曾走远的,还有那些良善的价值理念,如同镌刻在古老的经文中,虽久得容易令人忽视,但也有人用心地把它铭记,并以薪火相传的执着精神不断赋予它生命力。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读书求学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先前囿于历史原因,祖辈父辈文化水平都不高,只能以几亩薄田为生,后逢时代开化,社会变迁,也是历尽商海浮沉,个中滋味,一言难尽。于是,我辈自小似乎就被设计好了人生路线一般,那就是要知书明礼,学有所长,以求安身立命之本。许是受环境影响,十几年的求学生涯我竟以为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来没有想过有其他出路。同辈堂兄弟姐妹中,大多也都受过高等教育,鲜有例外。长辈们自知学识不够,于是寄望于我们,他们那种不惜代价让下一代接受教育的执着精神如今想来令人钦佩。

长辈们总是说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在哪里,飞黄腾达也好,富甲一方也罢,都要以平和之心待人处世,不骄不谄,不卑不亢。

记得小时候,不论是显贵之人到家里来,还是小商小贩路过门口,长辈们都会一视同仁,以礼相待,话话家常,闲聊一番。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有趣的流浪者,看着估计已过知天命之年。每次他路过,长辈们都会叫住他,送些米面食物给他,或者叫他进屋吃些家常饭,但他每次只在门口的石板凳上坐着,吃完便走。这些原本也不足为奇,特别的是这位先生有一个麻袋子,里面总是装着空心爆米棒,白色的、红色的都有,看到小孩就会取出来送给他们吃。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这位先生就不来了,我还为此怅然了好久。现在想想,他不正是乡土版的“圣诞老人”吗?

人与人之间大概就是如此吧,以诚待人,人同待我。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不过是社会分工与人生际遇的不同罢了,人格尊严应该同等地得到尊重。不以奴颜面得势之主,不以媚骨屈跋扈之士,不以盛气凌于卑微之辈,不以富有轻慢贫贱之人,这是成长过程中长辈们言传身教的朴素道理,已融入我的血液,令我至今受益。那位先生后来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也许他去了更加有趣的地方,遇到更加有趣的人,过着更加有趣的流浪生活,那就祝福他吧。

在我所成长的乡村中,有那么一些人至今令人挂念。他们虽出身寒微,却善良朴实,虽能力有限,却乐于助人。他们有的是养蜂人,有的是搬运工,有的是畜牧者,有的是泥瓦匠。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不吝帮助,虽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困难,但他们出手相助的义举令人感念。

长辈们总是告诫我们要记住别人的情,即使是受人滴水之恩,也当思涌泉相报。是啊,没有谁有义务一直去帮助别人,倘若刚好有人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那犹如久旱甘霖,值得万分珍惜。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积德无须人见,行善自有天知,农村人特别信奉这些理念。长辈们也总是不厌其烦地用各种闽南俗语叮嘱我们要做好人好事,不能胡作非为,遇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也要尽量帮助。小时候自然是受的恩惠多,长大后也就自觉把“记人好处、帮人难处”当做信条。我也一直认为,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难能可贵。时光之河千淘万漉,命运之舟颠沛流离,在最恰当的时候出现对己对彼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每当想起这些往事,总不禁要检视一下现在的自己,并畅想一下未来。我并不惮惧以后会有怎样的艰难和挑战,我唯一害怕的是自己心存懈怠,丧失斗志,踟蹰不前而辱没长辈的教导与期望,那样必使我夜夜不安。随着年岁渐长,那些给予我谆谆告诫的长辈有的已经谢世,使我常感世事无常,浮生若梦,慨叹万分。清明时节,也以此文追忆那些厚爱我的长辈,面西遥寄哀思,并致衷心谢意。

(苏文彬  作者单位:南安市人民法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