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周智勇:与贪官斗智斗勇

2017-04-26 09:52:39 来源:福建法治报

人物名片:

周智勇 厦门市湖里区检察院

反渎职侵权局检察员

个人荣誉:厦门市优秀共产党员、厦门市检察系统优秀侦查员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4月26日讯  周智勇的检察生涯可谓精彩丰富,司法警察大队、侦查监督科、反渎职侵权局、行政装备科……同事们都开玩笑地称他为“万金油”。恰恰是这多样的工作阅历,练就了他良好的适应能力,充实了他扎实的业务知识,为他日后从事反渎职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8年,周智勇被分配到反贪部门的办案组中,配合查办一起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受贿案,参与对一名建筑公司老板的讯问工作。该人以“又臭又硬、一根筋”出名,多次讯问一无所获。一天夜里,侦查员讯问无果离开后,留下执行看管任务的周智勇。细心的周智勇看出这位老板的心虚,于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开始做对方的思想工作:“虽然我不知道你犯了什么事情,但你看看办案人员那么生气,肯定是别人都已经招供了才来讯问你的。人家收钱的都说了,你又何必呢?”他还介绍了坦白从宽等刑事司法政策。慢慢地,忐忑心虚的老板终于放下思想包袱,承认了自己曾向国企管理人员行贿数十万元的事实。周智勇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乘胜追击,接着又挖出了他向两名对象行贿的事实。

周智勇工作时一丝不苟

这次经历使周智勇树立了从事自侦工作的信心,也给他的工作热情再加了一把火。

转到反渎工作岗位后,周智勇深深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自侦干警,除了业务精湛外,还要十分注重在办案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总结提升。于是,他渐渐形成了“强迫症”的毛病:在办案时总是思来想去,考虑到渎职认定的种种可能,又通过一次又一次探讨、查证再一一否定。为了达到事实和罪名的精准认定,他总是提出要再做份笔录、再调个证据,堵死法律认定上的其他可能。

2014年初,周智勇办理了厦门海关人员卢某放纵走私、受贿一案。在办理过程中,他对卢某行为的性质认定产生了疑问:卢某的行为应认定为放纵走私罪还是走私罪的共犯?为使定性有理有据,他查遍相关法条、司法解释和案例,与领导和同事们进行了一次次探讨;之后多次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调取相关证据,最终证实卢某并不清楚王某等人走私货物的真实来源、价格及具体数量,也不知道走私货物的销售去向,因此卢某不存在与王某共同走私的犯罪故意,其只是利用职务便利放纵王某通关后收取贿赂,认定为放纵走私罪更为适当。最终,该案以放纵走私罪、受贿罪对卢某提起公诉,并得到法院的有罪判决。该案也因法律适用精准、社会效果良好,被评为2015年厦门市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十佳案件。

爱岗敬业是周智勇的又一特点。厦门市审计局原副局长陈某滥用职权、受贿一案是他查办干部级别最高、涉案金额最大的一个案件。因案件重大、办案人员有限,他在突破案件的关键时期连续加班1个多月。因为长期高负荷运转,他得了慢性咽炎,咳嗽得厉害,嗓子经常嘶哑失声,但从没说一声吃不消。面对嫌疑人他还能高声洪亮,可一出了办案区却累得连话都说不出来。该案经过5个多月的办理,最终移送审查起诉的卷宗多达数十册,这些是他无数次与犯罪分子周旋而来的结果。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周智勇练就了一身与贪官庸吏斗智斗勇的过硬本领。他以侦办一起起职务犯罪案件的实际行动,履行了为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和维护人民利益保驾护航的检察使命。

(本报记者 余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