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倾听

2017-06-13 09:45:45 来源:福建法治报

有些到法院打官司的当事人反映,在法庭上或是在接访中,有的法官在听取当事人的陈述时,常常显得不耐烦,心不在焉:“你所陈述的与本案无关,打住。”或是:“你所说的在诉状中、证据交换时讲过,不必重复”等等,常常不等人家把话讲完就巴掌向外,打断人家的陈述,让当事人心存疑虑,一脸失落、失望和无奈。或许是法官手头案件太多太忙,或许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但无论如何,这种态度,让人心生反感。

倾听,有助于赢得当事人信任。对于一名好的法官来说,倾听是一门艺术,全国模范法官宋鱼水的同事说,宋鱼水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倾听。有一位老作家和出版社因为稿酬问题告到法院,庭审中,他反复十来遍就一个问题进行论述,旁听席开始有人打起瞌睡。担任审判长的宋鱼水却一直没有打断老作家的陈述。她神情专注,不时轻轻点头,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正在发言的当事人。后来,这位老作家出人意料地对宋鱼水说:“这事发生以后,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讲话的人,你对我的尊重让我信任你。我尊重法庭的意见。”于是,双方当场达成调解。

倾听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著名专家郎景和有句名言——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作为一名法官对待当事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培养倾听能力,关键是心里要装着群众。对群众缺少应有的尊重,不惦念群众的安危冷暖,且不说为群众解决什么困难,就是耐心地听完人家的讲话也会变得很困难。管子说:“善人者,人亦善之。” 当事人到法院后,对案件处理结果不确定,内心也有些忐忑,法官的耐心倾听会让他们获得认同感、存在感,让当事人减轻对法官的抵触情绪,卸下他们的心里包袱。

开庭或是接待当事人,耐着性子倾听,是法官的必修课。作为一名法官,倾听是沟通的开始。人们常说,法庭是社会公平公正是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后说理的地方。诉讼参与人上法院,就是希望他们的观点获得法官的认同,法官通过倾听获得他们的信任。如果上来就拒绝、制止他们,对他们作否定性评价,只会加剧隔阂或导致他们对法官产生合理怀疑。听当事人倾诉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在家事审判中尤为重要。离婚、共有、继承、析产等等家事案件中,双方当事人一般没有对错之分,该类案件处理时多半要进行情绪安抚和利益平衡。这类案件的当事人普遍有倾诉意愿,所以接待时要让他说,遇到有针对性的地方给他“点”上一句。他说够了,情绪得到了排解和释放,也就从心里认为法官已清楚地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审判时会充分考虑他的意见,或者至少自己不会因没“说”到位而处于劣势,这种“心满意足”,可以缓解他在庭审中要拼命“诉说”的“症状”。这样,庭下掌握案情,可实现庭审中的精准发问,及时找到矛盾的症结所在,确定利益平衡点,快速审结案件。

在倾听中,要胸襟宽广,避免情绪波动。作为基层法官,每年审理的案件多达四五百件,接触的当事人数以千计,这其中不乏个别心存偏见、素质不高的人,这就要求法官必须具有宽阔的胸怀。当发现自己情绪出现波动时,要尽快平和自己的心态,要时时刻刻想到自己的职业和责任,不与当事人争高低,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寻求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对于个别心存疑虑的当事人,先与他们拉家常,推心置腹地谈心,然后再引入正题;对于情绪冲动、急躁易怒的当事人,切忌不能以怒制怒,先要和风细雨倾心交谈,正确疏导,等他们心平气和后再切入正题。当然,对个别无理取闹者,在教育规劝无效的情况下,应依法果断采取法律手段,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学会倾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要有耐心,要真正坐得住,而且全神贯注,让人家把话讲完、讲透、讲彻底。满腔热忱地倾听,最需要注意的是,不以教训人的态度对待别人,不搞先入为主,力戒浮躁。当然,倾听也要讲究艺术,注意方法。在倾听过程中,保持一种敏锐的洞察力。耐心倾听不是无目的的听,不仅需要心与心的交流,更需要在交流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在倾听中察言观色,准确地把握当事人的诉求和矛盾纠纷的结症所在,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顺利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对法官来说,尤其是对青年法官而言,要成长为一名合格法官,仅满足于法学理论,不善于揣摩群众心理、不懂得倾听、不懂得群众语言、不懂沟通技巧,必然做不好审判司法工作,更谈不上做一名合格的法官了。

(扬凡  作者单位: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