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古村石圳

2017-07-20 10:04:28 来源:福建法治报

闽北的政和,有一个叫石圳的村庄,是廖俊波同志精心打造“旅游经济”发展起来的4A级景区。廖俊波同志在这儿与大家谋划建设美丽乡村时说的“赚钱的事你们干,不赚钱的事留给政府来做”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那天,下着细雨,山野空濛,青翠欲滴,村口大片绿油油的烟叶更添了原野的妩媚。刚走进村口,便可望见一株有些年头且生长茂盛的香樟树,没想,行走于村中,这种香樟树随处可见,而且看上去都有了年份。我问村民这些香樟树的历史,他们说,树龄最短的有300多年了,最老的一株已经有超过900年的历史,另外还有一些几百年的银杏树,都是当年船家用来捆缆绳的。听了这番话,我问村民建村的历史有多久,村民十分自豪地说:“1000多年了吧。”这样说来,石圳村算是个千年古村了。

也许是连日大雨缘故,这一天,造访的游客并不多,村庄显得有些宁静,就是这宁静,更增添了它的古韵。

石圳村位于政和县城西约4公里的七星溪南岸,背靠卧牛岗,其东、北、西均为七星溪所环绕,地形近似半岛。我寻思着,这古村落的形成,是否因水而兴啊,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这里从古代至民国时期均为闽东北与浙西南边境水上交通要冲。下游船运多在石圳改装竹筏,上游筏运多在此改装小船。当地村民多以撑筏、撑船为副业,极盛之时,全村有竹筏130余条、小船近30条,是全县竹筏最多的村,享有“竹筏之乡”盛名。这石圳村,就是过去的古码头,盛极时,繁忙的航运催生了商贸繁荣。在村里,还有一座天妃庙,祀奉的是妈祖。妈祖是海上保护神,在内陆山区的小码头旁,建造了一座妈祖庙,说明这里的航运兴盛。乡人祈求妈祖保佑,以求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在村中,还有一座福兴寺,实际上是佛道合一的建筑,两殿之间仅隔一中壁。殿前天井外则是一座共同使用的戏台,这种佛道并祀而又互不干扰的寺庙建筑格局,充分反映出石圳人宽和、包容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也是这个村落的一个特色。

走在小道上,小道被雨打得湿涔涔的,好似给小道抹上了油,更加锃亮了。这小道,有的用青石板铺就,有的用鹅卵石铺就,但不论是青石板,还是鹅卵石,拼出的花纹美观大方。在农村,石头是村民的重要建筑材料,由于过去农村没有电,没有现代工具,这些建筑材料不可能切割得方方正正,这样,反倒培养出了一批砌石的工匠,每一块石头因形而砌,砌起来又是那样的平实。村落中民居的地基就是这样砌起来的,我抚摸着每一块石子,鹅卵石与鹅卵石之间,看起来毫无规律,但又一个一个地挨着,成了这栋房子、这座院落的基础,土墙就夯打在用鹅卵石砌起的地基之上。

眺望民居,土黄色为主的色调,夯土打出的土墙,在岁月的侵蚀中,凹凸不平,依稀可以看到夹杂在泥土中的瓦砾和竹片。有的土墙,长出了苇草在风中轻轻地摇曳,有些土墙,已经长出了绿绿的青苔,仿佛可以看到岁月的沧桑。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那几片废墟。在村落之中,有几处残垣断壁兀立,这片残墙,红中带黑色,断壁颓垣的宅基地上,青绿的植物繁盛地生长着,茄子、豆荚,给人一种废墟之美、沧桑之美。走过许多村落,见过许多古宅,将这残垣断壁完整地保留下来的还是头一回见到,它们如同“雕塑”矗立,望着它,心中的乡愁愈浓。我很佩服这里村民的独到之处,他们在发展乡村游中,没有将这些残垣断壁拆了重建,不是简单地用整齐、崭新的“美”取代残缺、沧桑的美。而是保留住这些破旧的古屋、保留了这些残垣断壁。让人们通过这些破旧的古屋,去感受旧时民居建筑之精致,感受它曾经的繁荣,感受它所带给人们的历史沧桑感。感受一种美,一种残缺之美,一种废墟之美丽。

走到村尾,是一片原野,视野开阔。田地上,搭建了连片的大棚,大棚里,整个棚架被瓜叶遮得严严实实的,瓜叶之下,好些小南瓜吊在瓜棚之中,红红的,给瓜棚增了秀色。心里想着,看完了村落,再回到田园、瓜棚里走走,顺手摘下几个小南瓜,置于家中的厨房里,既秀了房屋,也美了口味。走在村道上,不时可见挂着红红灯笼的“农家乐”,装点得虽不豪华,但是整洁,在这儿,可以享受到舌尖上的美味,这美味,也和这片建筑一样,充盈着石圳风味。

再次回望村落,我感到了它的生机、它的活力。美丽乡村建设正在让古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我感受到,这里的村民正在按照廖俊波同志的设想,挖掘古村落资源,打造一个理想的近郊休闲旅游及农业观光旅游地。

一个古老的村落在诉说,诉说着乡愁;同时也在吟唱,吟唱着生活的美好。

细雨还在下着,田野一片清新。

(筱陈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