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义学

2017-09-15 09:29:45 来源:福建法治报

村中最早的学堂称义学,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一座面积600多平方米、三厅双堂双天井的明清风格建筑。

进入学堂大门是廊厅,与之相邻是正堂,堂上悬挂着一块书有“云水间”三字的巨额牌匾。中堂挂有孔子画像,两旁是格言条幅:“勤俭是立家之本,学问为济世之师。”横批为校训:忠勇诚朴。堂内便是教室,可端坐二、三十人上课。教室的下端是条石砌就的天井,用于通风和采光。课堂的一侧是二间相连的房间,用于老师办公和起居。一处石头垒砌的露天花台,与后院屋檐水一沟相隔,台上种着一株桃树和朝阳、典菊、芙蓉、月季等名贵花卉,寓意学堂桃李芬芳。

义学由村中宗祠设立,置有年收200多担稻谷的醮产,专用于办学和奖学。村中凡有新生启蒙,由祠堂奖稻米5升,入学一切费用全由义学提供。学子学业有成予以嘉奖,如考取秀才,奖励稻谷20担,族中还停办一年的清明,把全族人清明在祠堂公祭祖先及聚餐的全部费用奖给秀才。若高中举人,则停办三年清明予以奖励。此外,义学还购置了二块田产,赠予通往泰宁上清镇和邵武城关赶考必经路上的二座寺庙,让学子经过逢雨遇夜求个方便。

在村口外风景秀丽的笔峰山上,还建有文昌阁和魁星楼。文昌阁又号“深柳读书堂”,占地200多平方米,为双层檐殿式建筑,大厅塑有孔子及其弟子像。与之相扶相望的是一座琉璃盖顶、飞檐斗翘的三层塔式建筑,叫“魁星楼”。这些都是为有学习天赋且勤奋好学的才子专设的修学场所。义学堂和文昌阁的教师,由村中有名望的秀才担任,有时也请外地的学者来教授。如明万历庚戌年进士邓澄、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江日彩、清乾隆年间提督福建学政兼翰林院侍讲戴瀚等大儒都到过村中讲学。

村里崇尚读书的氛围相当浓厚。在过去,家中再穷,男孩也要送学堂去的,上世纪60年代开始,教育普及,则男童女童都有学上。家家都把学子启蒙当作很神圣的事。不仅要择日子,蒙童还要穿戴一新,由族中房长或请有文化的长辈背着去上学。家长带着果点、糖茶及米酒和面点陪同到学堂,果点和糖茶分发给学生,意喻学子间要搞好团结,互助友爱。米酒和面点则由护童长辈、蒙童家长陪同老师小酌,意为子交学堂,师长为父,任由教化。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在村里启蒙上学的。村里管小孩正式上学叫“发蒙”。我“发蒙”那天,天气格外晴朗。清晨一早,母亲就唤我起床,给我换上崭新的衣服。早饭一过,母亲点燃了厅堂神龛上的香灯,并为我挎上崭新的书包,引我向神龛行了鞠躬礼。她口中念念有词,祈祷列祖列宗保佑我好好读书。之后,父母便带上备好的酒水、果点和瑞光翁一同送我去上学。瑞光翁是同房族的文化长者,靠行医吃饭,父母请他送我去“发蒙”。瑞光翁撑着一把漂亮的油纸伞背起我走在前头,并一路嘱咐我要好好读书,将来撑洋伞,骑高马,做能人。到了学堂,老师先引我向孔子像行了礼。随后,长辈们叫我向老师行礼,再向同学们行礼。礼毕,父亲和瑞光翁便陪老师去小厅吃点心,并一直交代师长为父,任凭教诲。母亲则把糖茶、糖豆分给同学们吃,边分边交代大家要搞好团结,不吵架打架等等。

村里的尊师重教风气是由来已久的。每年新春开学和放寒假前,凡有生在校的人家,都无论如何要请老师到家吃餐饭。新春开学时还是正月,家家都还有好菜肴,放寒假前,户户都要宰过年猪,所以村人都选择这二个时间段请老师吃饭,以表达对老师辛勤教育子女的谢意。村中敬师更有特色的是端午给老师送节。因粽子与屈原有关,每个学生都要给老师至少送一挂12粒的粽子,以示对文化人的尊重。上世纪70年代前,给老师送端午还要包红包,日子还过得去的人家一般包1元到1.2元,日子较紧巴的也会包6角。端午与暑假临近,老师在放暑假时也要给学生回礼。每个学生一把纸折扇是必不可少的,意寓学生好好度暑,但圆珠笔、铅笔、皮擦、本子等其它学习用具,老师则量学生的成绩分档次赠予。

村中的义学制度结下累累硕果。据族谱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村里曾出过解元、贡元、进士、文林郎、登仕郎等50余人,太学生50余人、庠生40多余人。恢复高考以来,从村里走出的大、中专毕业生又有100多人。

不久前回得一次故乡,再次驻足义学堂前,这里经久不衰的尚学风尚令我自豪!

(乔夫  作者单位:南平市委政法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