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静水流深

2018-03-14 11:52:58 来源:福建法治报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笔者迈入法院大门也已六载有余。回眸初到法院时,老院长所教诲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言,仍然响彻耳畔、历久弥新、感触益深。近日获朋友赠予一墨宝“静水流深”,字字吟来,如品佳茗,滋味悠远。一路走来,看到、听到许多,深感担任法官之不易,恰如书法所言,必须细细体味静水流深之意境。观之良久,颇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受,故撰以成文。

先说“静”

随着社会转型日益加速,大量矛盾纠纷涌入法院。“诉讼时代”的到来,亟待宣泄的民众情绪,需要维护的公平正义,人民法官肩负的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民主法治的重担日益沉重。法官面对如此情势,心中要默念一个“静”字,就是说要静下心来,冷静对待纷繁复杂的案件。由于法官手中握有审判大权,因此往往处在权、钱、情纠葛在一起的漩涡之中。这更需要法官努力做到“静”:不为名动,不为利动,不为情动,廉洁自律,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法官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积淀宝贵的经验,美国著名大法官霍姆斯曾经说过:“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是逻辑。”虽然审判业务日益复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但是形势需要法官静下心来,俯下身子,终生学习。古人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笔者以为,法官也应当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反省自己审判活动中存在的得失。如僧人打坐参禅悟道一样,静静地思考,默默地思索。只有在静寂中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工作的得失,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法官的审判水平,提高法官的职业素养。

再谈“水”

“法者,平之如水。”我国古代用水来喻示法律的公平。老子就曾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逐利。法官应当尽量做到心如止水,献身正义事业,不为名利所累,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曾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十倍于犯罪。因为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污染了水源。”法官正是水源的守护神,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法官对于公平正义的实现意义重大。

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柔,水的柔性是其他很多事物望尘莫及的。但是一定不能小视了水性之柔。水滴石穿就充分说明了柔能克刚。法官一定要深怀百姓情结,一定要充满司法柔情,柔情似水可以让当事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这有利于案件的调判、裁决的执行。有些时候微小的举动也能折射出法官内心的柔情。“良言一句三冬暖”,大法官培根曾说“以无情的目光论事,以慈悲的目光看人”,这样法官才能更好地了解民情、体恤民意、排解民忧。

三言“流”

流者,动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还要活学活用法律条文,而且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违背法律的原则。活用法律要求法官不能过分恪守文义解释,不能过分强调形式推理,不能机械适用法律、机械办案、就案办案,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抱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幻想是不切实际的。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积极走访案件当事人,详细了解案件的所有事实,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否则就无法做到判如其实,甚至还会沦落为《红楼梦》里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士说过:“法乃善良公正之术。”而要掌握法律这门精湛的技艺,需要法官们潜下心来钻研业务,俯下身子博学多问,勤于思考,从善如流。作为一名法官,如果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就谈不上对案件的正确认识、分析、判断、裁决。办案法官疏于认真调查核实关键证据,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近几年震惊全国的冤假错案的发生。

四道“深”

只有平静的水,才能流得最深,才能润泽万物,才能普育众生。心静如水的法官,坚持能动司法的同时还要注重深入群众,通过办理大量的案件才能使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深融于言谈举止中。公正、廉洁、为民是人民法院精神文化的本质、精髓、灵魂。公正是灵魂,廉洁是基石,为民是主题,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参天大树需要深深扎根大地肥沃的泥土中。法官只有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做到“人民的法官人民爱,人民的法官爱人民”,宋鱼水、陈燕萍、詹红荔等基层法官就是深入群众的杰出代表。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默默奉献、任劳任怨,不说苦、不喊累、不叫屈,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审判工作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有些案件可能涉及一些学科前沿问题,当事人专业知识相对较强,对法官专业要求自然提高,这就需要法官要不断学习,积极参加法官培训,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审判能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人在诗歌中描绘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般空灵洞彻、淡泊宁静着实令人神往。人只有身心处在宁静状态时才能洞察凡尘、清心内敛、高瞻远瞩;面对人世间的风风雨雨才能心态平和、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曾可嘉  作者单位:莆田市城厢区人民法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