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古镇有“曾”情

2018-03-22 09:59:10 来源:福建法治报

阳春三月,柚花飘香。我回到文化古镇九峰镇——心驰神往的故乡。远处溪边的小村落,升起一缕缕炊烟。小桥流水人家,淙淙的溪流,低声吟唱,小镇显得格外宁静与神秘。任思绪飘飞,最后定格在坚强的十二板桥上。手指轻轻触摸桥头的石碑,依稀听见凿石的声音,每一凿都铿锵有力;又听到洪水的咆哮声,在心灵深处回响。它记录着造桥者惠泽村民的伟绩,是良好民风传承的历史见证。

如果说造桥者惠泽百姓,那么黄田村有一个著名的清朝“水进士”——廉洁奉公、为民谋福的曾萼公。九峰镇的姓氏以朱、曾为大姓,而这个村里居住都是曾氏后裔。这里土楼连着土楼,每座土楼都是文明与历史的见证,每座土楼都有自己的故事。咏春楼规模宏大,是清朝“水进士”曾萼告老还乡后建筑的,他是想让亲人聚族而居,朝夕相处,其乐融融。高高的土楼气势恢宏,这么高的墙,当时人们是如何用土夯上去的?今日的土楼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早已满目沧桑,映入眼帘的尽是斑驳、粗糙的身影。楼里古旧的陈设,斑驳退漆的木雕,隐隐透着昔日的辉煌。楼里楼外地上铺着的鹅卵石,经过岁月的打磨,却愈发圆浑发亮。想起儿时在外婆家也是这般模样的石子路,此时内心竟激动起来,感觉就像见到儿时伙伴那般亲切。

古镇东门外,与城隍庙仅百米之遥的石牌楼,历经风雨数百年,依然高大稳固。让人不解的是,石牌楼为什么建在城隍庙口?还有娶亲队伍为什么不从石牌楼下经过呢?这里有个陈年故事,还得从曾璋说起。明朝的曾璋是九峰人,据曾氏家庙里的资料记载,他是朝廷的一位有功之臣。曾璋从小聪颖过人,在当时的县城九峰读书,学业很好。有一天,他的一位同学丢了一支笔,怀疑曾璋偷走了,曾璋否认。俩人因此争执许久,各执一词,没有结论,后来一起到了城隍庙,在城隍爷面前掷“受杯”来做个公正,如果“受杯”就是事实,若不是“受杯”则偷笔者另有他人。谁知曾璋连掷了三个“受杯”,有口难辩,落了个偷笔的骂名。曾璋蒙冤受屈之后,心里暗发誓愿:城隍爷冤枉好人,枉为神明,我一定要自己洗清自己。后来曾璋官居五品,授职南京兵马指挥使。他奏请皇上恩准,衣锦还乡,在家乡建一牌坊,而牌坊就建在东门外城隍庙口,上面刻有曾璋自己的官阶。曾璋的用意是要让城隍爷每次“出巡”时,都要从他脚下经过,以消夙怨。传说牌坊建后,城隍爷每次出巡,都不愿从牌坊下经过,而是绕道而行。传说仅是传说,它是深藏在九峰古镇的故事。

距古镇不远的九水自然村是我的老家,默默无闻的村落,诉说着一位赫赫有名的古代英雄曾瑞英。他与曾国藩是同一时期的人,对曾国藩治军、治家理念大力推崇,并身体力行。听长辈们说,他身高七尺,力大无比,骁勇善战。在整理曾氏资料时,看到《武城曾氏族谱》记载着曾瑞英的资料,上面还有他的肖像,里面记载了瑞英公当时任都司衔,咸丰六年(1856年)随营征巢江西建昌府发逆有功,后参战阵亡,时年52岁,葬在江西建昌府地。听老一辈人讲,瑞英公是个热爱家乡的人,他打算好从茶洋(现复兴村村址所在地)用石头铺一条到老家九水村三公里长的石板路。后来他阵亡了,愿望没有实现。如今,一条宽整的水泥路直通到我老家,他的夙愿已经达成。

曾萼和曾璋是九峰曾氏的杰出代表。其实,曾氏一脉自宋末元初迁徙至九峰以来,历代重视文化教育,崇文尚武,劝课农桑,很快在当地站稳脚跟,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自王阳明建县至民国初的400多年间,平和共出了60多名进士、200多名举人,其中仅黄田村曾氏一脉就出了3名文武进士、20名举人。每次回到九峰路过曾氏家庙时,总忍不住多望几眼,甚至进去转转。说不出什么原因,或许是一种心灵感应。默默打量祠堂上的每一位先人,内心总会响起一种遥远的呼唤,让我瞬间感受到一股力量。

(曾美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