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光亮生辉的足迹

2019-06-24 11:51:30 来源:福建法治报
读周云蓬《行走的耳朵》
 
34层如波浪般蔓延开来的白色阶梯构成的“书山”造型,令人惊叹。图书馆总面积33700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一层。立意为“滨海之眼”和“书山”。
 
民谣歌手、诗人周云蓬 9岁失明、15岁弹吉他、21岁开始写诗、24岁开始四处漂泊,足迹踏遍海内外。他喜欢这样“像水一样奔流激荡”的生活,喜欢将之见诸文字,这本《行走的耳朵》是他新近推出的随笔集,他的行走经历以及有关歌唱、读书的文字,在158页的书籍中诗意涌动。
 
视力上的残疾,让周云蓬更多地以耳朵感知世界,其与生俱来的文艺天赋,让《行走的耳朵》能够聆听出尘世美妙的声音,继而转换出充满磁性的文字,吸引着读者的注目。静静地读着,似乎走进了周云蓬富有情趣的生活,我们去过或没有去过的地方,经周云蓬的书写后,都会让我们感到新奇。我觉得周云蓬实际上是暗藏着一双慧眼的,他能够多角度地发现生活之美。
 
妙语佳句在书中不断迸发,沙漠中的沙子,被他灌注鲜活的生命:“沙子本身你抓一把,细细地搓摩,每一粒大小都那么均匀,天神保证用一个最好的筛子才筛出了它们”;他来到耶路撒冷,心境豁然开朗,“我揣测自己黑暗的面目,应是神迹的一部分”。这些联系哲学、命运、信仰等词汇的文句,映射出周云蓬深邃的思想、不屈的灵魂。
 
在阅读《行走的耳朵》之前,我读过周云蓬的《绿皮火车》,沿途的人和景被他立体化、片段式地展现。《行走的耳朵》延续了和《绿皮火车》一样的叙事风格,他不会在叙事中插入过多的主观评述,只是把经历如实的留在纸页上,而且文字有一挥而就的淋漓感,随性的写作增加了作品的耐读性,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在偶像歌手齐豫眼中,周云蓬靠一双行走的耳朵,“走出了鲜活不样板的路,是彩色的耳朵、乐观的耳朵、犀利的耳朵、洞察的耳朵……是会走路会歌唱、会爱会给、又悲悯、一双看得见的耳朵”。我从文字背后看到的这双耳朵,能聆听阵阵的风声,能区分世间的悲悯与沧桑,能看出他对每一个生命的真诚。
 
还有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书内还有多张彩照插页,这是周云蓬在以色列、美国、柬埔寨拍摄的照片。喜欢拍照的周云蓬经常会顺着感兴趣的声音,“咔嚓”一声,留下影像,偶尔有照片有些糊化,却有特殊的艺术质感,完全不像是盲人所为,心底敞亮,指引着他勘探美的价值。
 
如果以身残志坚来形容周云蓬,以移步换景的游记来定位《行走的耳朵》,这未免显得肤浅而苍白。周云蓬其实是命运的弄潮儿,《行走的耳朵》实则是时光的流沙,流沙过后,留下真金,周云蓬的足迹依此光亮生辉。

(李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