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书中的小确幸

2019-10-21 11:55:15 来源:福建法治报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提到的“读书三境界”。我不清楚自己处于那一层境界,又或者是连这三种境界的边儿都还够不着吧。我当下的状态常常是随心所欲地读书,时而孤独,时而悠然,然后在这份孤独与悠然中,在书里不断遇见,遇见别人,遇见自己,和过往擦肩,向未知招手。

在别人的故事或文字里捕捉到自己的影子,这是读书给我最鲜活也是最直抵心扉的体验。这种体验就好比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一路摸索一路欣赏沿途景致,走着走着,我发现不远处一丘丘泛着霞光的山田和家乡的那么相像,隐约传入耳中的那声归家吃饭的吆喝熟悉又温暖,桃树下互相挑弄着落于发丝间花瓣的俩人也像极了我和他……经过一面湖时,我俯身形成的一小片倒影收敛了湖水的波光,洒落了些许不欢——这是我吗?这是我,因为眉间那两颗对称的痣清晰可见。我在他人创造的时空里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似曾相识的人和事,我的心不禁颤动得厉害,欣喜、疑惑、坦然、澎湃,很多很多的情绪交缠在一起,溢于言表,像梵高的星空一样迷幻繁杂,又像迎风绽放的向日葵般摇曳灿烂。

都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那里深种着许多抹不去的记忆。很多时候我们走远了,记忆也变得模糊,幸而有那些牵动人心的文字帮我们悄悄唤醒。顺着李汉荣老师的文字的指引,我回到了我的家乡。在村头的老井前我停下了脚步,这口曾经收养了多少年孤月的老井,如今早已“作古”,被水泥填平封死,或圆或缺的月影、或悲或喜的面庞从此都不再荡漾;那一垄垄靠山的水田失了汗水的滋养,五谷不生,有的是无尽撒欢的野草,那一条条如血脉涌动的田埂,没了脚印的拥趸,几近分崩离析;我嗅不到炊烟的味道,找不到祖父倚着犁铧抽旱烟的背影,听不见老竹爹的刨刀声……慌乱中,还好老家屋厝那青黛色的屋顶还在,依旧保持着低调扬起的头颅,谨慎而谦卑地保持着柔和的高度。在这些土一样深沉的文字里,我看到了我的故乡被透明的时光拎着走,越走越远,越走越模糊,而那些故人、故物和故事却愈发清晰。

在读《再见,亲爱的老周》时,我看到了那个心神不宁,焦灼不安的自己。和作者一样,我常常沿着无人的公路孤单向前,走着走着就心绪宁静了。我多么希望可以一直这样走下去,走下去,可惜再浓的夜色也有散去的时候,再远的旅途也有尽头。我回望了一遍从青年到中年的遗憾时光,明白了人生华美,岂能尽如人意的无奈,不过是由许许多多“明知其可为而不为,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遗憾串联而成。不同的是,曾经带领我走进文字的那位老师不像老周那样劝我“戒掉写作,好好生活”,而是如和风丽日般默默关注,无声鼓励。

这些触动心弦的文字,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读,它们似有月光宝盒般的神力,将过往如电影回放般重演。我很享受当下的感觉,仿佛时光逆流,不论悲喜,都在一次次循环中将活着的真实感越烙越深。我想这就是书的魅力所在吧,那些消逝的记忆能在这里被复刻,那些爱而不能的向往也能在这里被彩排。它能化身为一扇挡风的窗、一袭取暖的裘来为你阻挡现世的孤寂清冷,它也能变成一面镜子,让你看到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帮自己掸去身上的尘土。

所以,在闲暇的时光里,我更多地选择与书作伴,那种在书中偶遇的小确幸让我无比期待,即便有时只是一朵小小的水花,一声轻轻的回响。

(郑雯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