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带本书去旅行

2019-11-04 12:27:44 来源:福建法治报

我出门旅游总喜欢带本书,但带本什么样的书往往很费斟酌。去京都前,我在书架前逡巡良久,最终还是决定带舒国治的《门外汉的京都》。

带这本书的好处是:跟京都有关;不厚,因而不重;好读、耐读;已经读过多遍,可以随读随放;可以当导览书。

说到底,我感兴趣的是舒国治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我在旅途中能把《门外汉的京都》当成旅游导览书,说到底也跟我们共同的审美趣味有关。如果趣味不同,拿这本书当导览书无异于南辕北辙。

那么,舒国治的审美趣味是什么呢?举几个例子,比如关于住,他喜欢入住的是京都火车站附近的传统小旅馆,这种小旅馆也许会显得冷清,但这正是小旅馆之风情,“亦沁渗出某种‘旅意’”。

我虽然入住的不是这样一个小旅馆,但下榻的民宿位于伏见区一个安静的居民区里,出入几乎不见其他住客,倒也算略得一点他说的那种旅意。

再比如关于雨,旅途遇雨总难免让人烦恼,但“实则雨天之京都有许多另外的优处”,很可能龙安寺的“石庭”便只有你一人独坐慢慢欣赏。但就像他写的,“雨天,属于寂人。”生性热闹的游客怕就难以忍受。其实在我看来,京都和我国的江南一样,都适合雨天欣赏。我曾在烈日下游过苏州的直,也曾在雨夜走过乌镇,那感觉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这次到京都,恰也遇过一次大雨。那日逛完金阁寺,烈日尚炎炎,坐车到下鸭神社,正在逛旧书摊,忽然一阵急雨。躲在棚里看雨小了,就撑着伞走到下鸭川畔。雨已清空了街上的行人,川畔也静寂无人,眼前只见斜斜的雨丝和清澈溪水中矗立着的几只鹭鸟。你这时简直要感谢这雨呢,它让你体会了一种烈日下完全无法体会的静谧感觉。

每到此时,你总会由衷感到舒国治的所感所想“与我心有戚戚焉”,因而更增加一分对他的信任。这种信任正是拿他的书当导览书的基础。

不过不要误会,这种导览不是导游书式的具体导览,更多是审美上的指引。比如舒国治写他常来京都的种种理由,是为了“作湖山一日主人,历唐宋百年过客”;是为了竹篱茅舍;为了村家稻田;为了小桥流水,也为了大桥流水;为了氧气;为了睡觉……等等,不一而足。他的着眼点我们虽然未必样样都会同意,但至少提醒了我们去注意一些之前可能会忽视的美。

他还给出了审美上的方法论。比如他解释何以甘作京都的门外汉,“门外汉者,只在门外,不登堂入室。”所以并不逢寺便进,“有时山门外伫立张望,便已挺好。”真进去了,有时反倒失望。不学观光客,眼中只有景点,看看那些长墙、瓦舍、房顶、花草、小路、穿和服的路人也挺好。他又说他去京都,最主要的活动是走路,“作为京都的门外汉,我总是不舍得不走路。若非走路,太多的好景说什么也看不到。”

这点我也深有同感。幸而我也喜欢走路,总是凌晨六点多钟就出门,一路狂走。神社和寺庙并不是重点,路途所见才是。这也真不是坐公交车、地铁或旅游车所能看到的。

但我跟舒国治在审美上也略有不同。比如他倾心于宁宁之道旁的石小路,认为这条小路不能不走。这条小路确实精致,但有时我觉得未免过于精致,反倒不如一些家常的街道更吸引我。看到一些人家两三平方米的狭小庭院也要种棵碗口粗的松树,不知怎么回事,总让我感动得想落泪。那些松树也是,棵棵风姿卓绝,皆可入画,让人赏之不尽。

不过,舒国治在有些地方还是给了我一些具体的经验,比如游岚山,他说应乘火车,“JR嵯峨野线的铁路高度约当二三楼,以此高度滑行地眺看京都,正好。”我就特意绕到京都站去坐JR嵯峨野线。比如他还写到“另有一游赏诀窍,车抵岚山,不下车,继续往龟冈坐去,中经保津峡,可在车上俯瞰峡谷间的保津川湍流,虽只一瞥,亦惊艳也。”我们果真就到岚山没下车,继续坐下去,只为了那惊艳的一瞥。

我在去京都前散乱地读过几遍《门外汉的京都》,去京都的飞机上又读了一遍,在京都期间跳跃着再次读了一遍,从京都回来继续抽出翻读,发现仍有没注意到的地方。心生遗憾,但相信还有机会弥补,因为京都这样的城市实在值得像舒国治一样多去几次。

(张遂涛 作者单位:厦门市公安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