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故乡的那条小河

2020-11-05 13:48:47 来源:福建法治报

故乡沿渡河镇坐落于鄂西万叠苍茫的大山中,一条清冽的小河从门前缓缓而过。充满灵性的小河从华中第一峰——神农架逶迤而来,名曰神农溪。她从大山长满青苔的崖缝汩汩冒出,汇聚沿途暗河瀑布,一路泉水激石,飞花溅玉,源源不断,最后从西壤口汇入长江。

对这条河流,我太熟悉了,熟悉它的脾气、气味、宽度,以及流经的方向,拐几道弯、过几道滩。神农溪四季皆美。这里可以春赏茶园、夏观猴趣、秋听蝉鸣、冬钓寒雪。尤其是夏季,一遇到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河里便水花四溅、一片欢腾。雨过天晴,蓝天白云倒映在河里,鱼在水中欢快游弋……清晨的神农溪,雾气蒸腾,静谧氤氲;傍晚的神农溪,吻别夕阳,水面鎏金,好一处人间仙境。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夏日,河水明亮清澈,成群的鱼儿摇头摆尾,悠然翻跃,宛若水中的镜子,闪着片片银光。河水中有诸多鱼类,譬如长有胡须的“黄骨头”、苗条的“白甲”、黝黑的“岩爬子”、丰腴的“油筒子”、红尾巴的“沙泥鳅”、色泽鲜艳的“桃花斑”,还有叫声如婴儿啼哭的“娃娃鱼”。一挨夏天,无论大人还是孩童,都喜欢下河戏水抓鱼,有撒网的,有垂钓的,有以石击石将鱼震晕的。然而,最有趣的还是支“箭耙子”,在河里用石块垒砌两道石堤坝,让河水顺着堤内流淌,出口处安上一个底部用竹篾扎成的“过滤斗”,然后以茅草遮盖其上,“箭耙子” 就支好了。夜间,鱼儿悠然顺水而下,不知不觉落入“箭耙子”里,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小时候,河上没有桥,两岸人们过河都得坐船,而船上是没有摆渡人的,须靠乘客自己拉动钢丝来回渡河。在我的记忆中,渡船构造简单,长约六七米、宽约一米多,桐油、石灰浇底,堵水防烂。船内被三道横木分成四个船舱,一次可摆渡10余人。船上没有座椅,乘客都站着,谁到谁开,随到随开。渡船上没有橹和桨,只在桅杆上套一个铁环,一根钢丝穿过铁环,钢丝两头分别固定在河的两岸,人们只要拉扯钢丝移动渡船就可以了。倘若夏天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就要请专业的船工来摆渡了。待客满坐稳,摆渡人一声吆喝:“坐稳!开船啦!”这时,船上的每个人都凝神屏息,唯恐弄出动静,酿成事故。

流水如歌,在弥漫着草木芬芳的小镇里,人们过着悠闲的小日子。清晨,男人们挑着木桶,将清澈的河水挑回家里、注入水缸,作为一天的饮用;女人们将全家人换下来衣服装到木盆里端到河边浸入水里,再寻一块平整的鹅卵石,开始了用手搓、用棒槌捶打的洗涤……夏天的夜晚,人们带着板凳、小竹床来到河边乘凉、拉家常,在一阵阵欢声笑语中送走了白天的暑气、劳作的艰辛,享受着夜晚的静谧、清凉的河风。儿时的我,每当看到大人们眉宇间溢出的平和、安详、微笑,无不陶醉其间,恍如梦境。

夏日的小河,白天是男人们的世界,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亲近它,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洗去汗污,换来清爽。那时的小拐子潭、大拐子潭碧波如镜,卵石可数,人们在这里来回戏水,如同鱼儿般自如而洒脱。到了夜晚,河面上就多了一些色彩,年轻的姑娘、小媳妇们结伴而来,在河边梳洗,戏水。在这母亲河的滋养下,镇上的女娃娃们大都长得明眸皓齿、肤白唇红,因此,这条河又被唤作“美人溪”。

打小,我就爱上了这条河,喜欢听这哗哗的流水声,看河面上行驶的豆荚船。后来,我顺着这条河走出大山,走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这一走就是50个春夏秋冬。再回到故乡,由于三峡水利工程带来长江水位上涨,下游的神农溪,已呈“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青山如黛,河面如镜,一桥飞架南北,游船穿梭水面,宛若作画中之游。入夜,月光如水,繁星点点,五光十色的彩虹桥、楼宇灯、路灯、射灯,把夜晚的神农溪装点得美轮美奂。更令人欣慰的是,上游的神农溪还保留着昔日的风采,蜿蜒的溪流穿过一个个村庄、农舍,澄碧的水中倒影着黛山、青瓦、白墙,竹篱、秸秆垛,以及屋檐下晃晃悠悠的苞谷、豆荚、辣椒……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故乡的山水之所以令漂泊在外的游子魂牵梦萦,正是因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始终默默地沉淀着时光、哺育着生命,沉淀着岁月、恩泽着万物。伫立在故乡的小河边,深情地凝视这生生不息的一涧清溪,此时此刻,我的心中生发出这许多感慨。

(向贤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