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致敬初心

2020-11-30 12:13:21 来源:福建法治报

——读石文龙《法律变革与“中国法”的生成》

在准备写此文前,我又认真读了一遍上海师大石文龙教授的《法律变革与“中国法”的生成》。看完之后掩卷长叹,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在自私自利的小世界和指点江山的大世界之间,还有一个魅力无穷的世界。这是关于学术的世界,它的修为是从平凡琐碎的事情里累积出来的。只有一个心力极其强悍的人,才能在许多日日夜夜里坚持着,把许多想说的、想表达的毫不疲倦地一次次地练习,一点点地精进,一步步地成稿,最后才有了成书。

读石文龙教授的著作,让我燃起了对初心的进一步理解。法治建设与其说是一种制度安排、制度建设,更是一种情怀、初心。什么是初心?咱们中国人说“初心”,一般是指做事最初的理想和愿望,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前有个日本的禅宗大师叫铃木俊隆,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了一本书叫《禅者的初心》,这本书很多知识分子都在读。铃木俊隆说的“初心”是另外一个意思,可以叫做“初学者之心”。铃木俊隆说:“初学者的心里有很多的可能性,专家的心里却只有很少的可能性。”其实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时间长了,我们往往进入一种在做事但是不自觉的状态,也就是虽然在做事,但心并不在做的事情上,这样,事情虽然做了,但往往是敷衍了事,无法做到更好。初心,就是,第一百次做一件事情,也和第一次时保持一样的激情;第一千次闻一朵玫瑰,也要和第一次闻到那种沁人的清香保持一样的感受。

关于初心,“郑人买履”就是比较形象的例子。郑人要买鞋就必须要获得数据,鞋样就是值得信赖的数据。但是,当郑人忘了带鞋样的时候,他就完全聚焦在鞋样这个数据上,忘了他本身就携带着这个数据——脚。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不忘初心”,是因为初衷常常是容易遗忘的,而且这种遗忘往往是体系性、制度性的,在执行的过程中会近乎宿命地忘记这些。思维永远都是那么几个定势,手里拿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时而盲目自大,时而缺少安全感,陷入恶性循环。看世界不是白就是黑,看人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简单地说,大脑失去了可塑性。这样的人如果胆小怕事还好,最多浪费发展机会;真要大胆做事就麻烦了,会因为认死理而走极端。

我国的法治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法治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和全面的推动,如依法行政、社会治安和惩治犯罪、市场商品交换、环境治理等领域。任何重大社会领域都要有完善的法律框架。扪心自问,我们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石文龙教授正是基于这样的使命担当,对如何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如何立足于中国的法治实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大胆探索与学术建构。他关注法治建设中人的因素、观念因素、政党因素、法律模式、国际法治、路径选择、地方经验等中国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跨越部门法进行法律整合,提出要使法律富有人情与人性,实现法与情、法与理的统一与协调。“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法治研究同样如此。法治不仅是“精英们”的课题,更是大众的事业。这就是石文龙教授的初心与情怀。

(黄丽云 作者单位:福建省司法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