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永远的汪曾祺

2020-12-21 14:51:53 来源:福建法治报

爱逛书店的朋友知道,在当代文学作家作品专柜,有三位逝世作家书卖得最好:史铁生、王小波,还有一位就是汪 曾祺先生。汪先生1997年就离开了人间,但他的书却每年都在出版。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至今,他的书已出了上 百种,用各种组合、各种包装出版。由此可见,一个作家,只要足够优秀,他的作品是可以超越时空的,是可以永 垂不朽的。

汪曾祺也是一样,只要诵读他的书,汪曾祺复活了,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复活了,还有废名、唐兰、闻一多,无不 一一复活,更有他生活过的高邮、昆明、上海、北京、张家口,也都被唤醒了,更不用说他笔下的明海、小英子、 十一子、巧云……自诞生起就永远不老。所以,我觉得汪曾祺没有离开,他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想念他了,我就打 开他的书,听他聊天,和他对话。

2019年1月,历经8年编校、共计400余万字的《汪曾祺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尽管手头已有汪曾祺作品的 绝大多数单行本,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决定购买这套“迄今为止收文最全”的 12卷《全集》。展读新书,重读《怀 念德熙》《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美好的感觉一点不下于初读。这使我想到,汪曾祺不仅是一名“抒情的人道 主义者”,更是一位追求文学之美的践行者,“融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他对文体之美、文字之美的探索 和坚持,是他的文章具有超越时空价值的关键所在。多少名家的作品,甚至获大奖的作品,热闹几年之后就无声无 息了,而汪曾祺先生离开人世二十多年了,他的书却每年都在出版!数量已经超过生前。《汪曾祺全集》一推出, 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可见他的“热”远没有降温。这位秉持“人间送小温”写作原则的作家仍在人世间传递温 暖。他的文章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的,你无法一目十行打发,这一个一个活着的文字,像小鹿,像水晶,像青橄榄 ,像带露珠的小荷,灵动,有趣,醒目,提神,吸引你一个字一个字读,让人回味不已。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就像廊 桥,你在知道故事的结局后仍愿意从头到尾再读一遍,正因为她那妩媚的美:文体美、文字美。“一切科学,到了 最后,都是美学”,这其实也是汪曾祺先生的夫子自道。

汪曾祺的作品是大地上生长的花朵,他的作品,长短结合,雅俗辉映,读来如呼吸一样自然。他的字写得不错,画 画得也好,是美食家,会做美食,接触过大量的名家,也有一大拨平民百姓的朋友。他热爱写作,更热爱生活,爱 生活是爱写作的前提,爱生活,懂生活,使他的文字言之有物,懂艺术,有发现美的眼光,使他的文字摇曳多姿。

我是从1994年开始接触汪曾祺的作品的,记得是漓江出版社出的《汪曾祺自选集》,《受戒》和《大淖纪事》让我 大吃一惊,我读出了久违的温暖与忧伤。我读出沈从文的《边城》和《萧萧》的味道。至于《异秉》,则让我亲切 地回忆起邵武拿口和莆田黄石的小镇生活,而《黄油烙饼》,则让我想起童年时在莆田东郊与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 十年美好时光。《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则再次勾起我对五四那代作家和学者的喜爱和 敬重,加上汪曾祺独特的文笔,这些怀人之作写得犹如秋水黄昏,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和凄凉。读他写高邮的小说 和随笔,我都会一次次地想起莆田,不少风土人情极其神似。读这些文章,对我都是一种精神上的“返乡”,我把 汪曾祺当作自己的老乡。当然,这是一种具有多重意义的“故乡”,读汪先生的作品,可以充分满足我们对乡愁的 想象,安慰在精神上无家可归的游子的灵魂。

打那以后,汪先生的书我是见一本买一本,《蒲桥集》《晚饭花集》《晚翠文谈》《榆树村札记》《草花集》《旅 食集》《矮纸集》……他的作品的单行本我基本买齐了。爱屋及乌,我还买了不少研究和回忆汪曾祺的书,比如汪 曾祺子女写的《老头儿汪曾祺》、比如汪曾祺的忘年交、把《晚饭花集》用手抄了一遍的苏北写的《一汪情深》等 等,加起来将近二十本。

非常幸运的是,2015年3月到5月,我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时,竟然有幸认识了汪曾祺的儿子汪朗,而与汪曾祺的 忘年交苏北更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所以,读汪曾祺的书,于我更有一种亲切感,他是我们福建人的女婿嘛。1989年左右,他来过福建,到过鼓浪屿, 去看望过舒婷。前年,我陪苏北游鼓浪屿,经过中华路,即将通往舒婷家的门口,我对苏北说,这条巷子,汪曾祺 曾经走过。来,现在,我们一起走走汪曾祺先生走过的路。那一刻,苏北和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

(宋智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