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得鱼忘筌”与“买椟还珠”

2020-12-28 16:47:09 来源:福建法治报

《笺墨记缘》

方继孝 著

文津出版社

方继孝,著名收藏家,多年致力于收藏中国近现代名人的手迹,并潜心于名人信札的研究。著有《旧墨记》《撂地儿》等。这本书讲了25个故事,都是作者收藏名人手迹的过程中亲身经历的故事,包括陈独秀、胡适、陈寅恪、钱穆、王世襄等名家手稿的奇遇和对这些手稿的文献价值和社会价值、历史背景的解读。

好奇害死猫,但猫依然好奇。

我好奇心也强,有时近乎八卦,寻读方继孝的新书《笺墨记缘——我的收藏三十年》主要就是基于这种八卦心理——我主要想看看方继孝是如何捡漏的。

收藏有乐趣,但在我看来,没有捡漏的收藏乐趣至少要减去一半。还好,方继孝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开篇就讲当年在邮市买实寄封,按邮票定价,“信封里的东西搭着走”,一下子买回家近百件名作家手迹。后又写首次去潘家园旧货市场,花300元就淘到一尿素袋子现代著名作家的书信、文稿、出书合同等珍贵材料,其中包括让他得意非凡的茅盾、巴金两篇序文,因此还给书斋命名“双序斋”。

捡漏其实并不易,首先腿得勤。方继孝讲他几乎每周都跑潘家园,所以总有奇遇。其次还得有知识储备,有眼光。正因为他知道马良是马相伯,所以就捡了卖家一个漏。再次还得有耐心。他看到书估脚下踩着的是与钱穆有关的文稿,不敢惊动书估,耐心寻找机会,终于以意想不到的低价买到。

方继孝总结了自己淘宝的“三不主义”,算是经验之谈:一不结伴,二不限定场所,三不限定时间。在《马良是谁》一文中他特意举一次因抹不开脸面和同事同去淘书的惨痛经历为例,以证明结伴淘宝的害处。但在我看来,他在《让人费解的收藏家许川》一文开篇的夫子自道才是他最可宝贵的经验。他写道:“个性使然,我在和朋友们交往的时候,总会以诚相待。我的个性体现在集藏古旧书籍、书札、古董文玩时,只要东西对我的路子,‘仨瓜俩枣’的小钱,我是不计较的。而且买东西,从不赊账、欠账,即使买的东西不对,只要当时付了钱的,一般来讲,我不会去退货。由此,我赢得了众多书商摊贩的好感,一旦他们手里有了书信资料、古董文玩一类的东西,总是先给我发来信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宗的货物,我一定是第一个知道,并最先看到的人。”

方继孝的仗义和豪放可以从几件事看出。一是捡漏低价买到马相伯书法那次。事后卖家知道了,后悔了,想以高价把另一批书画卖给方继孝作补偿,方继孝虽然感觉价格不合理,但仍接受了。二是在《一次不等价的藏品交换》中介绍的,方继孝买到一批江绍原文革时手写交代材料,江绍原的女儿想用江绍原的手稿和旧照片等物来换,方继孝考虑到老人对父亲遗物的特殊情感,除了几封信外均未接受。

从方继孝的收藏经历也可看出藏品对人的奇特影响。在《商衍鎏书札“遗失”之谜》一文中,方继孝写到其曾慨然将清季最后一届探花商衍鎏致三联书店手函借给商衍鎏的孙子使用,但商衍鎏的孙子后来突然声称该手函丢失了,并提出用其他物品相抵。方继孝虽然怀疑“遗失”的真实性,但也无法。

最奇特的是《让人费解的收藏家许川》一文中写到的许川。这是方继孝认可的唯一竞争对手。但是这个摊贩们敬若“神灵”的人,外表邋里邋遢,蓬头垢面,似乎从来不洗脸,浑身汗臭味,一年四季就几件衣服不换样地交替着穿。但就是这样一个极不修边幅的人,学问却很好,知识渊博,还大把地挣钱,只是挣来的钱全用在了买旧书、文稿、信札上面,专门在潘家园旧货市场附近租了个半地下室,用来存放买来的宝贝。可是让方继孝意外的事,许川发病去世后,他买到他的一批旧藏,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当初曾经与许川竞争过的东西居然原样未动,仍装在当初小贩提供的破纸袋子里。后来听说,许川就是如此,“不管花多少钱买的,到了他存放物品的地下室,总是随便一‘丢’,就再也不去管了。”而许川死后留下的古旧书籍、字画、名人信札足可装下几大卡车。

这不免让人唏嘘。方继孝恰与许川相反,他不仅收藏,还对藏品进行研究、整理,出版了《旧墨记》系列书籍,在业界颇有名气。他最得意的一次收藏和整理应该就是买到陈梦家旧藏书信并撰写出版相关文章和书籍,而读了《让人费解的收藏家许川》一文,才知道这批书信本是许川先买下的,许川死后才又流到他的手里。

也许收藏界主要就是方继孝和许川这两类收藏家,一类重在对藏品的使用,一类重在收藏的过程。前者还可以举大藏书家郑振铎为例,虽然郑振铎藏书极其丰富,但从不认为自己是藏书家,而称自己藏书主要是为研究使用。如果不把“买椟还珠”“得鱼忘筌”作为贬义词使用的话,我倒是觉得郑振铎、方继孝这样的收藏行为类似“得鱼忘筌”,重藏品的内容而相对轻视藏品的形式;而许川这样的收藏行为类似“买椟还珠”,更重视收藏的过程而非藏品内容。从我个人来讲,自然推崇“得鱼忘筌”式的收藏,但也颇能理解“买椟还珠”式的收藏心理,虽然它仿佛单纯是在满足对藏品的占有欲,但收藏者毕竟在收藏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收藏的快乐不是吗?

(张遂涛 作者单位:厦门市公安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