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学术种子的传播力

2021-04-08 13:18:48 来源:福建法治报

读林耀华《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参观“金翼之家”后,我不顾鼓鼓囊囊行装的沉重,还是买了一本《金翼》塞了进去。这既是为展厅陈列的内容所感动,也是自己过去对林耀华先生缺少了解心存愧疚的一点微弱补偿。回家后静心展读,一下子就被书的内容所吸引。全书仅16.5万字,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地方民俗志,对清末民初闽中社会历史的一种真实再现。

作者林耀华先生(1910—2000年)是福建古田人,燕京大学硕士,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是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

《金翼》创作于1941年,是林耀华先生突出的学术成果之一。这部用小说形式表现的人类学作品,以林耀华生活的黄田镇凤亭村(旧名岭尾村,即书中的黄村)为原型,讲述闽江中下游农村社会和城市发展变迁的历程。

本文是小说,但作者并不满足于一个个故事的叙述,而是力图从家庭的兴衰中寻求背后的真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调适和平衡,特别是社会人际关系网。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谁也无法脱离社会关系一辈子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作者不时地会在书中发表一些精辟的议论,如“当生活之网中的某些联结被危机肢解失效时,另一些联结会全力发挥作用”等。

书中对各种民俗详尽的描述尤为精彩。如新生儿“洗三旦”、子女定婚“换帖”、建新房、乔迁以及过年过节和祭扫等闽中乡间的各种仪式。包括农事过程甚至淘米煮饭、洗衣做菜等,事无巨细,没有太多的文学技巧,只是以平实的笔调娓娓道来——堪称清末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闽中地区一幅完整的民俗画卷。正如林耀华后来所说的:“《金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这部书包含着我的亲身经验、我的家乡、我的家族的历史。它是真实的,是东方乡村与家族体系的缩影。”新西兰人类学家弗思对此书作过这样评价:“它像竹叶画一样,其朴素的形式掩映着高水平的艺术。”

本书有些叙事对普通读者的认知是颠覆性的,如古田运输木材,放排工人们一路上拿着长竹竿上的铁钩,在岸边疏导停滞不前或阻塞在河道的原木;再到溪流汇入闽江入口处,架起密集的大绳索拦截原木,收集起来装上帆船。这与我们以往看到的放排工从上游扎起上百米的木排一路上直接运送到福州的场景迥然不同。近日我就此请教内行的长者,他们认为确有其事,因为闽江有些支流部分河段水面相当狭窄,水流湍急,须人工疏导,到水面相对宽阔的地方才能集中运输。纵观全书,林耀华先生对事物就里的考察体验细致入微,令人信服。作为闽中一分子,阅读本书确实会勾起你对百年风土人情的无尽回想,并激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然而我是一个挑剔的读者,一边觉得受益匪浅,一边又觉得意犹未尽;我不止一次闪现出一个想法:以林耀华先生的学养和文字功力,如果他当初用母语中文来叙写这部小说,那又会是怎样一种韵味?

历史是千百年时间积淀而成的“时光河流”,看上去清幽明澈,波澜不兴,还有湖光山色和人文风物辉映其间;其实潜入深处用心翻阅打量,也会发现太多的不堪,即便是汉唐两宋,也莫不如此。有人怀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段风云激荡的时代,实际上在兵荒马乱的社会大背景下,“岁月静好”远不是个人所能打造的。这本书就是个印证,除了叙述饥馑、灾荒、逃难以及亲友间的倾轧乃至反目成仇外,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描写了那个年代土匪给当时社会生活带来的极大危害。掩卷遐思,相信读者会更加珍惜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林耀华的故居如今已升华为古色古香的“金翼之家”,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也被称为人类学的“东方神庙”。

“把种子埋进土里,将知识传给后辈”,“金翼之家”石柱上这对富有哲理的联句是对学界泰斗林耀华一生的高度概括,《金翼》多年来已成为国内高校人类学研究生必读书。这表明,《金翼》这颗学术金种子已经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生根结果。

(叶芗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