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红菇村的故事

2021-04-25 10:15:35 来源:福建法治报

红菇是闽中大田县珍稀的一种野生菌,因营养价值高、口感清甜而日益走俏。特别是有个叫盂坂村的红菇,伞盖深红惹眼,姿态丰盈,甚至被喻作“深山红颜”。正是这种原生态,使它的身价逐年攀升。

新年前夕,我慕名来到深山老林中的盂坂村采访,当地菌业合作社理事长苏光地热情接待了我。坐下泡茶时,我问苏光地:“听人说,你是少有的一天能找到上百个红菇老菇穴的高手?”苏光地笑道:“野生红菇,确实要凭经验才能找到。你想想,在上千亩的山林里找如此小又珍贵的红菇,犹如大海捞针。我从小生活在这里,知道红菇生长特征,比如米椎、青冈栎树、栲树,这些树底下红菇多,品质好,长得也特别快。至于如何鉴别,方法有三:一看伞盖;二看菇杆;三看菌褶……”苏光地说着说着,突然直言道:“不过在以前,我们村民也乱采乱摘,损坏森林生态,致使红菇越来越少!我非常痛心,还为这事和不少人吵过架,难怪有人说我苏光地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原来,那些年间,在没有成立合作社之前,各家各户都是各管各的,一到红菇采摘季节,每天起码上百号人上山。为赶在红茹出土前守候,许多人进山时间秘不宣人地一早再早。有的半夜就去,打着手电,把很小的红菇也连根拔起。要知道,红菇还没长大,散落在外的孢子就越来越少,红菇的产量就一再走低,甚至绝迹。要避免这一现象延续下去,就得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

有一天,苏光地听到农村可以成立合作社的信息,就和村干部到县经管站了解成立合作社的具体细节。经过商议,召集全体村民开会,宣传有关精神,针对成立合作社展开了讨论。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方案刚说完,就被村民否了,理由是:“红菇窝”自古以来就是各家秘密,采菇皆由个体进行,集体采摘没听说。再说劳动力有大有小,分工不一,菇片有远有近,怎么搭配?于是不少人不同意加入。针对这些问题,村委会觉得事先动员做得不够,决定分头再去做工作,还把《合作社法》的书本发放给村民。接着,时任村委会主任的苏光地同村干部一道拿起纸笔,进村入户,开始奔走。“那半个月里,每一个字,每一个数,都是我们走东家、串西家,用脚底板‘走’出来的。还得准备接受挨个问、逐个核。比如,如何划片、如何管理?还比如要修多长的路、能架多长的水电?这都得事前去实地查看。有不懂的,还要不怕麻烦,多次去县里有关部门核校。”苏光地说,到第二次会议,一下收到成效了:村民都同意成立合作社并制定了章程。苏光地接着连夜召开会议,一纸合同上按下36户红手印。全村136人,分为四组,红菇林分为4片,按片管理。每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是采红菇最佳时间,大家团结一心,十里一哨,二十里一岗,在当地东风农场和派出所全力支持下,严加看管集体的红菇。苏光地回忆说:“那些日子虽然忙累,但算了一下,每户可赚七八万。取得经济效益之后,村民更加自觉,也更加热心保护天然林里的菇种。”

午后,谈了半天的苏光地领我走进冰花闪闪的山中小路。迎眸移步,但见半山直到峰顶,一片片树枝繁密,雾凇晃眼。边走边看中,苏光地告诉我:“这里树下有很多红菇窝点,但现在不是红菇冒出的季节,所以看不到。”顿了顿,他指着几年来成长起来的一片片新的林木说道:“近年来,盂坂村以自己的果敢和智慧以短养长,以林护农,在推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让两者和谐共生,走出一条既有含绿量又有含金量的新路。”

回到村里,苏光地又带我走访了盂坂村81岁老党员黄其流,夫妇共有3个儿子、8个孙子。两个儿子早年企业下岗,原先日子过得很一般。近年来,黄老得益于红菇合作社,分红的钱送两个孙子读大学,都考上了国家公务员。这些年,他们家每年获得合作社分红10多万元,住了几十年的老屋翻建成了3幢水泥砖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除了股份分红,社员在巡山、护林、采摘等管理上也获得了劳务收入。”苏光地对我说,“现在盂坂村家家户户都建了新房,有合作社家底支撑,年轻人放心在外经商,个个小有成绩。村子生态环境良好,人均寿命也达到89岁,可是个长寿村了。”

红菇盛名,引来乡村旅游热。盂坂村不但创办了“八峰源森林人家”“农家民宿”等旅游产品,下一步,合作社还将打造红菇文化、农家生活体验等生态旅游项目。小小红菇村,孕育着一个个幸福的小康梦想。

(朱谷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