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追寻邓子基的童年足迹

2021-04-29 13:36:50 来源:福建法治报

“冬至冬至冬,你家冬至我家空,待到我儿登金榜,不是冬至也是冬。”

这是一首流传于沙县夏茂镇的民谣,物资匮乏的年代,每到冬至,父亲总是略带自嘲地念起这首民谣。那时,我以为是一首普通民谣,直到一天,厦门大学终身教授、财政学泰斗——邓子基的儿媳妇、厦门大学教授赵蓓来沙县开讲座时,我才读懂了这首民谣。

赵蓓教授是在邓老驾鹤西去的一个月后来沙县上课的。她一开讲就用了这一首民谣并配上一段视频。视频画面:一山间茅草屋,屋顶上盖满了厚厚一层白雪,小屋旁立有三棵挂满雪的小树,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下雪花,屋顶的烟囱冒出一缕缕的白烟。画面充满了动感和想象空间,那里面一定有邓老父亲在念着这首民谣。到冬至了,富有的邻家桌上摆着鸡鸭鱼肉,饭菜香味飘到家里,而邓老家的桌上还是那几碗青菜,但想到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到那时不是冬至的日子,也一样像过冬至,每天都是过冬至。

那段视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眼眶不自觉湿润起来,这首民谣成了鼓励邓老一生不断拼搏奋斗努力进取的动力。邓老童年坎坷,九岁时母亲去世、十一岁时父亲去世,饥饿、孤苦、贫穷一定伴随着他的童年。也许这种刻骨铭心情绪只有他才能体会到。这首民谣是那段特殊生活经历给他留下的印记,我想只要一念这首民谣,他便会想起那段如同冬至来临时那贫寒而又温暖的岁月,想起父亲的鼓励和期待,这也让他在困难时振作精神,鼓起勇气,继续前行,这首民谣一定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为了走出偏远的小山村,闯出一片新天地,他一直在这首民谣里汲取着向上和奋斗的力量,永不停歇。

失去双亲后的邓老,族人没有让他中断学业,他也以超强的学习能力,考上省立福州高级中学,后被保送到国立政治大学。据赵老师说,当时为了争取村里的奖学金,邓老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每次考试都争第一。别人读书可能仅仅为了取得好成绩,他还要争取一笔填饱肚子的奖学金。

邓氏祠堂,在夏茂镇岩观村,距离夏茂镇十公里,祠堂位于村东头,清澈的茂溪从祠堂前流过,和村里的“文昌阁”相邻。一个村落,居然建有一个“文昌阁”,足见这里是个文化鼎盛的地方。祠堂占地十亩,门前有一对旗杆石,正门呈八字,上方写有四个颜体大字“邓氏祠堂”。走进祠堂,可见一长方形的大天井,天井中间是一条宽约五米长约四十余米的人行走道,与主殿相连,主殿五开间,长约五十米,屋顶横梁距地面达十余米,祠堂正厅供有邓氏祖辈的牌位,正厅四周墙上写有“忠孝礼义”四个大字。这个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邓老晚年在每年的中秋节扫墓时都会回到家乡来扫墓,扫墓时他的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等都会陪伴而来,他用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把感恩爱乡的精神让后代传承下去。

邓老儿时就读的小学叫茂溪小学,原是镇里的关帝庙。解放后改名为夏茂镇第一小学,上世纪九十年代搬迁至镇东门前,沙县到将乐公路旁。在原校址上建起夏茂镇第一幼儿园,但还保留一堵原茂溪小学的围墙,以及围墙边的那条小巷。茂溪小学也是空军原司令张廷发将军的母校,一个乡镇小学居然培养出了“一文一武”的两位杰出人物,实属罕见。为回报桑梓,邓老还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邓子基教育基金会”,每年基金会都会向全县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助学金,鼓励他们学有所成,爱国爱乡,回报社会。

邓老的祖墓位于儒元村后一片宽阔的良田中间,墓埕朝东方,墓地后是五棵约近百年的枫树,拱卫着祖墓,又为祖墓遮风挡雨,到夏天则撑起一片绿茵。秋天枫叶红了,五棵枫树远远望去宛如五把火炬在田野上燃烧。邓老的学术精神和为人风范也正如这五棵枫树把根深深扎在大地上,枝繁叶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洪华高 作者单位:三明市沙县区人民检察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