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古代的蝉

2021-07-15 12:48:09 来源:福建法治报

对于现代人来说,“忙”是生活的一种常态,每日里行色匆匆,仿佛总有做不完的事情,纵然满耳都是蝉声,也大多充耳不闻。古人则不同,即便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也会关心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云间鸿雁草间虫,共我一般做梦。”在古人眼中,人与动物没有分别,甚至可以亲如兄弟,契阔如知己,蝉之于人便是如此。

蝉有会叫的,也有不叫的,前者为雄蝉,也叫鸣蝉,后者为雌蝉,亦称哑蝉。两相比较,人们对于鸣蝉的印象来得更为深刻。因为每年夏日的暖风一起,大街小巷、漫山遍野都可听到它们的声音,从荷花未开一直叫到残荷枯败,从黑云翻墨一直叫到露似珍珠。据说,蝉的英文名“Cicada”来自拉丁文,有“栖息于树上,像蟋蟀一样会名叫的”之意,由此可见,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于蝉的第一印象大抵相同。

相比于今人的见物即物,我更喜欢古人的含蓄。

唐诗里,蝉有高洁的象征。初唐“十八学士”之一的虞世南曾写过一首以“蝉”为名的五言绝句,诗云:“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在古代,咏物诗多有象征意味,即所谓的“托物言志”、“物我互释”,人们借着吟咏某个物件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和情怀,既不显急躁,又能夫子自道。在这首诗里,后两个比兴之句便是诗人高洁品性的传达。诗以言道,咏物即是咏人,也难怪唐太宗会说:“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如果虞世南笔下的蝉是一只高洁的蝉,那么李商隐笔下的蝉则是一只发牢骚的蝉。其同题律诗云:“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即便四五岁的蒙童稚子,智慧尚不足以理解诗中深意,也能从字里行间的“牢骚人语”中读出郁郁不得志的寡欢味道。诗中的蝉,也就是生活中的诗人,因为清高,以致清贫,更有一种漂泊无定之感,跳脱蝉的意象,把人深深吸引。于是,即便是“牢骚”,也让人“惊为绝调”。

蝉声虽噪,却载着许多的情感,除了高洁,还有乡愁。

如果在故乡听惯了蝉声,离家多年后在异乡再次拾得此声,总有一种“错把异乡当故乡”的幻觉。“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清晨醒来,听见蝉鸣声,盼归期,却未有归期,于是秋上心头便成了愁。而那个在远处等候的人,闻得蝉声,恐怕也是思念层层叠叠地包裹在一起,说不尽,意万重了吧。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蝉出生又老去,也有很多的人来了又走了,总有一只蝉、一个人与你保持着同一频率。于是,找到那个人那只蝉,我们也就找见了自己。

(潘玉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