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极端天气频频逞威的警示

2021-08-05 10:33:17 来源:福建法治报

我国河南郑州遭“千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导致多人不幸罹难;肆虐德国西部的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大洪灾,已造成数百人死亡和失踪;美国西北部多个城市正饱受当地史上最热天气炙烤,极端气温达43℃,引发了特大林火……最近,全球各地频发极端天气,人类损失惨重。

世界天气归因联盟就此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气候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大大增加了极端天气出现的可能性——人类造成的气候变暖,可能以某种方式触发了气候模式的突然及不可预测的变化,包括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事实上,2019年7月,地球就曾大“发烧”,包括我国华北、黄淮等地在内,全球多地高温追平或超过史上最高记录,法国和荷兰的酷热被称为“千年一遇”。当时世界气象组织官网的文章表示,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与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导致的长期变化趋势总体相符。可以说,极端天气在世界各地扎堆逞威,正是大自然再次发出的严厉警告:如果你们再不采取积极措施,有力遏制地球变暖的趋势,极端天气的出现将更频繁、强度将更大、危害将更严重!

河南郑州水淹地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来极其罕见的现象。它给我们上了一堂活生生的警示课:气侯变暖诱发的恶果,不再像南极冰山加快融化那样离我们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眼前、身边;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某某年不遇”的暴雨困在地铁或隧道里的行人。政府也好,公民也好,都应当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马上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为此,我们只有尽量维护包括气侯系统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减少对自然界的侵扰,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极端天气等生态灾难的频率和强度。对政府来说,需要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促进生产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对个人来说,需要树立节制物欲、简约适度的生活理念,促进生活方式从更多地追求物质享受向更多地追求精神享受过渡。有什么样的消费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对物欲的盲目追求必然诱发盲目的物质生产,猎奇式、炫耀式消费等种种奢侈浪费,对生态的破坏尤甚,如吃鱼翅、开豪车的人越多,越不利于环保。绿色消费、精神消费则有利于形成和壮大绿色生产方式。

在我国GDP已突破100万亿元、实现全面小康的情况下,倡导更多地追求精神享受,遏制人的物化倾向,不但是保护生态、遏制全球变暖的客观需要,也是人吃饱穿暖这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希望进一步实现全面发展等高层次需求,过越来越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2015—2019年,我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开支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1%至11.7%之间,2020年降至9.6%(可能因疫情影响),说明提升精神消费的空间还很大。

与物质生活相比,精神生活给予人的幸福感更深刻、更广阔、更持久。现实证明,当一个人已不愁吃穿,特别是已达中等收入水平时,物质财富增多产生的幸福感呈边际递减效应;能更多让其品味到生活之芬芳的,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夏夜能从容欣赏翩翩流萤和灿烂星空。一个人拥有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形成阳光、绿色的生活理念,自然就会对物质生活随遇而安。很多对人类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大家,物质生活都很俭朴,因为他们从不断开掘自身潜能的创造性活动中,享受到莫大乐趣和精神满足。比如,钱学森在一个老旧筒子楼里住了几十年;袁隆平经常穿几十元的T恤、衬衫,他说下田最快乐。

遏制地球变暖,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人人受益。让我们共同憧憬:当绿色生产、精神消费和低碳消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山会变得更绿,天会变得更蓝,地球有望不再频频“发烧”,我们可以不慌不忙在雨天乘地铁回家。

(黄琳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