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让法治成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021-11-08 12:19:33 来源:福建法治报

专家学者探讨如何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国际商事仲裁发展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1月8日讯 5日下午,11名专家学者就大家感兴趣的两个论题——“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与法治化营商环境”“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与国际商事仲裁发展”,围绕法务区建设的方向重点、路径方法、政策机制等问题建言献策,交流互鉴,凝聚共识。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王俊峰通过线上形式发言

打造一流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经济法室主任刘敬东十分关注新加坡调解公约的落地,“它将助于改善我国的营商环境,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更加有利的法治氛围”。区位优势决定使命担当,刘敬东建议海丝中央法务区成立之后,应当探索试点工作,将符合公约的商事调解法律制度和司法审查及执行的制度纳入到试点的范围之内,先行先试,探索厦门经验、提供厦门智慧。

福州大学法学院院长黄辉简明扼要指出,法治,是营商环境的核心和关键,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是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方式。“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的,优化审批方式、执法方式,建设诚信政府,完善司法服务。”

建设高质量法治化营商环境,离不开人才支持。“涉外法治人才是涉外法治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说,要发挥“政商学研企”协同驱动作用,开创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格局。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王俊峰认为,还要在建立健全、准确实施营商环境法规体系上下功夫,执法部门规范公正严明执法,“让市场主体直接感受到良好的营商环境”。

智能化、科技化让海丝中央法务区发展动力更足。在会上,北大法学院院长潘剑锋说,北京大学法学院将在“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法治智库研究基地和政法智能化创新应用基地,发挥理论支撑和创新研发优势,打破行业壁垒,融合行业优势,促进交流互通,与有关方面携手共同致力于打造海丝中央法务区法律智库中心和法律服务创新资源平台。

为仲裁业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中央法务区建设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高端法律人才和法律服务业的聚集。”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盛雷鸣表示,律师业和仲裁业同为法律服务业,海丝中央法务区的建立为两者交流合作提供了更为便捷、有效的平台和途径。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副会长肖永平指出,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是提高我国涉外法律服务质量的有效路径,必须通过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营造招引优质法律服务资源的环境。“要吸引和鼓励更多境内外法律服务机构在法务区落户设立机构,构建全产业链生态链的法律服务保障体系,形成法律服务高地。”

“海丝中央法务区必将成为海事海商国际仲裁的新支点。”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理事长王丽表示,海丝中央法务区的建设,将众多法务机构聚集起来,既可以满足区内重点产业的法律服务需求,也可以探索制度创新与平台支持,还可以健全“一带一路”国际商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此外,多位嘉宾表示,仲裁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要。在国际仲裁领域享有话语权和决定权不仅能够赢得争议解决层面的经济利益,而且能提升中国法律和仲裁机构规则在跨境业务中的适用机会,有利于国家控制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风险。

而如何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仲裁品牌?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陈福勇表示,海丝中央法务区就是成为这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仲裁品牌的一个“孵化器”。“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为仲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契机。”陈福勇说,仲裁作为一项服务业,在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中大有可为且必将大有作为,应该充分发挥其聚才引才的“ 虹吸效应”。

(本报记者 余晶 叶蔚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