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笔名所承载之重

2021-12-17 13:19:45 来源:福建法治报

2003—2007年间,习近平同志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个笔名是取“浙江创新”之意,蕴含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对浙江的美好期许。这些短论精当凝练,每篇不过三四百字,却深蕴哲思和新意,与笔名甚为契合。

很多领导人都有笔名(或化名),尤其在动荡的革命年代,使用笔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他们的笔名背后,常常有着特殊的渊源和意义。周恩来常用的笔名是“伍豪”,这与其早年革命经历有关。“五四”运动期间,周恩来在天津成立和领导了学生进步团体“觉悟社”。当时社员抽签编号,周恩来抽中五号,便以谐音化名“伍豪”;而邓颖超抽到一号,便以“逸豪”为笔名。俩人“般配”的笔名,也显示了俩人非比寻常的感情。

名字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符号,其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刻的生命经验。比如陈独秀,其实“独秀”是他的笔名。他原名庆同,字仲甫,因家乡安徽怀宁有座独秀山,故自称“独秀山民”。1914年起,他以此为笔名发表文章,名扬天下,其本名反而鲜为人知。性格刚硬的陈独秀总是为当时的反动政府所忌,他一生5次被捕,在狱中的时间累计超过5年。有人统计他用过的各种名字至少有38个,可以说,这也侧面反映了他常常面临着险恶的环境。

有时候,笔名并非一个人专有,而是集体创作使用,这一情况在媒体中颇为常见。这些笔名被特地用来传递官方的声音,引导舆论方向。如仲祖文、钟轩理、钟政轩,分别代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央政法委在各自领域发声;其中仲祖文常常阐述党建、人事政策和干部作风等重大战略问题,被誉为“干部管理和任用工作的风向标”。最著名的“任仲平”,则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常常在一些关键时刻对重大话题发表评论,发挥推进思想共识的重要作用。其首次亮相,是在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4465字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其时适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15周年,此文为贯彻中央改革精神做了强有力的舆论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后,《人民日报》以“郑青原”的笔名连续刊发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评论,而这一笔名取自“正本清源”的谐音,带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暗合其发文内容。类似的,《人民日报》国际部也有“国纪平”和“钟声”两个笔名。前者意为“有关国际的重要评论”,以阐释我国重要外交理念和政策为主,一般围绕重大国际问题展开,论述比较深入;后者是“中国之声”的谐音简称,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一般快速反应,文风简洁犀利,与“国纪平”形成互补。

这类集体笔名承载着重要的政治使命和政治意义,其发声有着“风向标”作用,已成为我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传统。这种笔名发文,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机关单位刻板冷肃的形象,行文更加灵活兼具一定温度,以更加人性化又不失权威性的方式直接面对读者,具有更大的宣传半径和宣传效果。而这些笔名的发生和发声,无疑也是一部浓缩的当代政治史。

(郑珊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