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年年有余

2022-01-28 23:52:01 来源:福建法治报

按照老家习俗,村里人年夜饭要吃鱼。我想,“鱼”和“余”谐音,以吃鱼方式表达“年年有余”的美好祈愿,应该是这一习俗经久传承的根源所在吧。现在,那个遥远的闽北小山村里的几十户人家大多外迁,但无论乡亲们定居何处,吃鱼这习俗依旧血脉相连,挥之不去,割舍不断。

这不,腊月才到,在小城和我一同居住的母亲就念叨着备“过年鱼”的事了。我说,妈,超市菜市,随时都可以买,鲫鱼鲢鱼草鱼任你选,你就别再为此事担心。母亲嘴上应允,可没隔几日又言不由衷地将这事提上了议事日程。

母亲传统守旧,我是深深地理解她的这份浓厚的“吃鱼”情愫的。“过年要吃鱼,吃大鱼。”平日里,母亲十分注重勤俭持家,但对于吃鱼这事,总是显得有些另类,大方得很。可是,那时家里穷,哪是想吃大鱼就能吃到大鱼的?

村里没有通公路,过年吃的鱼,是家里放养在稻田里的鲫鱼,名曰“稻花鱼”。待到秋收捕鱼,筛选出个头最大的四五尾,放到井里续养。过年这一天,从井里捞出一尾尾长到接近两斤重的“稻花鱼”,逐一过秤,其中最大的两尾孝敬老人,送给邻村居住的外婆。

除夕那天,家家户户会备好两尾鱼。这鱼均用来煮“全鱼”, 一尾清蒸,一尾红烧,而且都必须“有头无尾”。原来,乡亲们在杀鱼时就把两条鱼的尾巴成块切下了。这刚切下的鲫鱼尾,外头有一层滑腻腻的汁液,非常黏稠。乡亲们趁着黏液未干,麻利地将一条鱼尾黏贴到厨房的木门上,另一条鱼尾贴到装稻谷的谷仓门上,以此表达来年一家人吃的东西富足有节余。是呀,民以食为天,还有什么东西比吃更重要呢?

有一年腊月,天气变幻无常,接连暴雨。就在除夕前几天,大雨瓢泼,使续养“稻花鱼”的古井罕见地出现井水外溢,几尾大鱼全部逃之夭夭,急得母亲捶胸顿足:“这可如何是好,一家老少过个年连条像样的大鱼都吃不上。”待雨停,大水渐退,父亲便顾不上冬寒,迫不及待地带上竹簸箕到门前米余宽的溪流里打捞偷跑的大鱼,凡是觉得有可能成为“稻花鱼”藏身的石缝,都用手摸一遍。就这样,打着寒颤摸了近十公里的流程,结果大鱼没摸到,指头长的小鱼捉了两三斤。

要吃年夜饭了,眉头紧锁了几天的母亲强作欢颜,不时地给我们夹鸡腿鸭腿。可是我们都知道母亲的心思,因为她总是不经意地朝那没能贴上大鱼尾的空荡荡的厨房门看。偏偏我又在这节骨眼上节外生枝,吃小河鱼时被鱼刺卡住了喉咙。费了好大一番周折,才被村里的赤脚医生用钳子钳出。经历了如此这般的事情后,母亲对每年过年要吃的“稻花鱼”看管得更加小心,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让鱼给跑了溜了。

现在,随我到县城定居的母亲随时都可以买到她想要的大鱼了。只不过,这鱼大多来自人工养殖,鱼尾的黏稠度明显没有天然放养的“稻花鱼”高,但黏贴到门上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上下楼梯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会觉得稀奇觉得“怪”。每每遇见表情惊异的邻里,我都会耐心地微笑告知:“老家习俗,以此表达对春节的祝福,祈愿年年有余。”

(李宣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