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愿在兽而为”——读周瑞春《法意无边——法治随谈》

2022-02-24 10:18:17 来源:福建法治报

吕桂在给寄禅《嚼梅吟》的跋中曰:“人生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而后著为文章歌咏,乃有可观。”作为法官的周瑞春先生有此资格。他不仅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阅历,还有办无数案、阅无数人的经历。他的新著《法意无边——法治随谈》就摆在我案头,连日晨读暮品,“可观”之处甚多。

可观一:文笔洒脱老辣。黄庭坚在观看苏轼画作枯木时曾感慨万千:之所以能画出盘曲遒劲、饱经风霜的老树,是因为苏轼胸中本来就有深山大壑。“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这样的枯木只能出自老辣娴熟的苏子之手。作画如此,为文亦然。《法意无边》尽管题材相对集中,主要是聚焦猫鼠公案和法治画廊,视域相对缩小,然而意蕴多有外溢,由法理律意拓展至人生哲理和治国方略,远超法域之外,且文笔洒脱老辣,收放自如,不仅古今中外随手拈来,而且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眼力犀利独到,笔锋力透纸背。例如,在《树木之辩》一文中,对“迟来的正义非正义”一说的辨析:“如果说‘迟来的正义非正义’,我不知道古今中外会有多少沉冤不白的冤魂弥漫天空:为窦娥们平冤是没有意义的;为岳飞昭雪是没有意义的……”“正因为人们坚信正义可以期许:虽然正义也许迟来,但正义终将降落人间,人们才会相信法律可以期待、相信‘法律总能显示正义的力量’,才能历尽艰难险阻去实现它,哪怕历时十年八年,甚至上百年,这就是一种法治信仰。”至此,把“迟来的正义非正义”这条法谚的狭隘偏见剖析到位,且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让人们增强了对法律、法治的信心。

可观二:喻法以事寓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法理是深奥莫测的,法律是生硬枯燥的,不大容易看得懂、听得明,更别说产生亲近感、温暖感了。而《法意无边》的作者不拿法律条文充渊博,更不装腔作势吓唬人,而是以散文的笔触,像与老友促膝谈心一样 ,一边品茗一边细说法律文化,以人喻法,以事寓理,让人在“用之不觉”中学到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感悟法治力量。例如,在《好厝边会所》一文中,作者通过“好厝边会所”这五个字里读出了三层含义,即闽南地方特色、传统法律文化内涵、现代生活理念,进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关联,阐释“会所”之要义在于:乡邻之间的争执纠纷,大可不必剑拔弩张那么紧张、对簿公堂那么严肃、唇枪舌剑那么激烈,尽可以轻松坐下,放松心情,泡杯茶,闲聊几句,心平气和再理论,在轻松的氛围中消融、化解那些烦人的争执。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中国的法律生长在中国的大地上,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从国情出发、紧贴百姓生活讲法用法,才能提升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筑牢“中国之治”的法治基石。这便是《好厝边会所》给我们的启示。

可观三:善用寓言典故。《法意无边》的作者,是一位资深法官,也是一位读书人,自诩“职业是法官,爱好是读书,本色是书生”。正因为好读书、善读书,从海量阅读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滋养,因而在他的笔下,一则外国寓言、一则猫鼠故事、一幅名人画作、一条谚语格言、一件器物把玩……都能悟出其中的事理物性,阐发出法意哲理、揭示出人生真谛、披露出微言大义,从而鞭辟入里、引人入胜。例如,他从克雷洛夫的《大象当官》寓言中,揭示出大象身为法官不称职之处在于:空有一副好心肠,却没有一颗明理心,进而告诫同行:做人要懂道理,做事要明事理,判案要讲法理。明理不仅是初学之功,亦是办案之道。再如,在《法意无边》第二辑“老鼠告猫”中,通过引用大量谈猫鼠关系的寓言故事,进而揭示出猫鼠这对冤家的过往与现状,其中通过对“猫不捕鼠”的深入剖析告诉人们:猫不捕鼠,与人有关,只有在人们为猫履职捕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时,人们才可以说:“咄!你这只猫,还不抓老鼠去!”可谓生动有趣、入木三分,让人顿生醍醐灌顶、大梦初醒之感。

可观四:情感饱满充沛。既然是散文随笔,必然要文随而情深,情溢而意达。作者身为法官,同事对他的评价是“与书为伴、与茶为友、与人为善、与职尽责”。而洋溢于书中的“与人为善”,作者称之为“法官的良心”。作为普通人,其良心表现为有正义感、怜悯心,能爱人助人,而作为法官,不仅需要普通人的良心,更要有法官的良心,这便是作者在《愿在兽而为》一文中所引的一段古语:“愿在木而为樗;愿在草而为蓍;愿在鸟而为鸥;愿在兽而为……”,一种似山牛而独角的异兽,人称独角兽,能辨是非曲直、公平如水。“法官的人格是正义的最终保障。”作为法官就要像独角兽那样,分清善恶、明辨是非,维护公平正义,此乃天道人心。书中有一些篇章,如《风雨老人桥》《梦里依稀》《巴山夜雨》等,看似与法制无关,实则另有新意和深意。文章通过对普通人善举的描写、对慈母孝心的表达、对同窗职业精神的发掘,为法官的良心作了这样的注脚:身为法官,只有具备凡人的善举、报恩的情怀、吸纳他人优长的胸怀,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把普通人的良心升华为对法律的信仰、对职业操守的坚守、对公平正义的维护,在红尘喧嚣中不为任何利诱所惑,始终葆有一份“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的空明清净。

好了,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似有画蛇添足之嫌,就此打住。要想感悟和收获更多,那就从原著中去觅珍揽珠吧!从《法意无边》一书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归结——“他既表达了自己,又给法院、法官增添了光彩。”

(向贤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