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安静的福流——读张晶《第三代囚犯》

2022-03-24 15:47:21 来源:福建法治报

人的一生,常会对某个故乡以外的地方有着难以解释的乡愁。对我来说,第一个就是南京。因为南京有我的亲戚和朋友,假期里,我时常会去亲戚家中坐上两天。南京和春天是绝配的。三四月,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泼水在天空凝固,碧绿快滴下露珠”,到处都是石青、石绿、赭石黄、朱砂、霜青、藤黄等深浅不一的青绿色。在这春风吹拂、光明颤动的日子,格外适合与三两好友,泡一壶清茶,畅谈人生。

地以人为重,我深以为然。一个人对一座城市的感情,虽然与城市的自然景观有关,同时也是因为自己生命体验所带来的深情。在南京琵琶湖边、明城墙下、莫愁湖上,那些讲不尽的文化、理想,仍能通过某种联系,对千里之外的我产生某种作用。这种感念,难以用语言来表述。

今天看见一个心理学翻译术语:福流。福流是指一种能感念到的物我相忘、游刃有余、天人合一、酣畅淋漓的状态。我想,这个用来形容南京张晶校长的写作最合适不过。张晶老师曾任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是研究员、二级作家。他的写作不仅是讲故事。讲故事太单薄,复杂的人生、大的道理,如果从一个切口来讲不可能真正触及灵魂和内在。他的大量著作是关于监狱学的,主要有《中国监狱制度由传统走向现代》《正义试验》《走向启蒙》《深读矫正》《囚权主义》,长篇小说《总矫正师》《爱上爱》,还有《第三代囚犯》等等。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层层叠叠、有可能代际相传的命运,过去更多是叠藏在判决书、警示教材里。而张晶校长如此投入地反复研究这个主题,经过长年累月的思考、写作,从作为监狱元概念的“囚犯”这一逻辑起点出发,苦苦追寻“如何把囚犯改造成守法公民”这一监狱教育改造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他等身著作的背后,是意义的海洋!这是怎样的一位奇人,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我在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工作过,感受过预防犯罪研究奋力有为的使命和担当。所以,初读此书时有一种莫名的紧张,但拿起来是津津有味读下去的。不仅如此,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而且不是跳着读,读完还读了第二遍。张晶校长对监狱学很熟悉,这个“熟悉”是一种深度把握能力。他的语言和逻辑也十分好,把那些有关监狱工作的事,用饱满的语言讲了出来,有一样过人的好处,那就是真——真实、真挚、真诚,是能和绝大多数人共情的。他的文学之心,法治之魂,心里涌起的万顷波涛,关注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命运。“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命运和我们的对话,就像是在下棋,“走完了,下面,该你走了……”本书体现了理性的乐观主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候,你要“防备无时”,而事情好像坏到了极点,也不需要绝望,等待轮回中的转机。他的研究在连接和安慰着一代读者,特别是那些有可能逐渐被时代丢下的“第三代囚犯”。

作者基于“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存在和活动于具体的、基于特定历史的现实生活当中”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探讨“为什么犯罪?是什么人在犯罪?怎样对待囚犯?怎样使囚犯在未来尽可能不再重新犯罪”等监狱教育改造的基本问题和难题,提出:当前的囚犯已不是过去的囚犯,社会在发展,囚犯的结构也在换代,从第一、第二代囚犯发展到“第三代囚犯”,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对待发展中的问题。

他以人权为逻辑起点,高度关注囚犯的现在和未来,富有开创性地提出了“囚权主义”,关注囚犯的权利保障、关注他们的人性化改造。本书论及警察与囚犯的关系,也似打断骨头连着筋,就像民歌所唱“久久不见久久见,以不见为见,以断为不断”,作者以曾经的工作体验切入,语重心长并不乏振聋发聩地提醒他的同行:“保障囚犯的权利,就是保障监狱人民警察自己的权利”“对囚犯良知的唤醒唯有良知,对囚犯人性的复苏唯有人性,对囚犯真善的培育唯有真善”等等。法律无强人为善的力量,只有消极地禁人为恶,只有以道德教化、关爱他们,方能潜移默化使人心向善。这种关爱与治疗的价值,涉及关系的修复和矛盾的化解,涉及矫正技术、矫正激励,取决于监狱系统思想文化的进步程度。

中国历史上,为止讼息狱、化民向善,强调以德辅刑。汉唐时期有大量的“纵囚归狱”记载,此类事迹的巅峰是在隋唐时期,唐太宗一次纵囚近四百。唐朝白居易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在我家附近有个曾公祠。曾公是明代万历年间福州闽县典狱长,被誉为“狱神”。某年,曾公释放三百名囚犯回乡过年。但春节后乌龙江发大水,渡船无法通过,有个囚犯无法按时返回狱中服刑,曾公自觉失职自尽。乡民深为感动,建设曾公祠纪念他。

历史的变换和层垒,足以产生哲学。这些特殊事件,按照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解释,是能让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变化的。这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变化,它不是教义,而是不断生长、持续变化的开放性经验,有利于我们在监狱体制机制、方法路径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在社会治理政策、刑事法律方面也相应进行变革。

写到这里,我想起我的另一位好友,在云南监狱系统工作的刘凤英。她曾跟监狱人民警察一起,拉紧囚犯的手,一起出工、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教育改造没有捷径,多交流多关怀多引导,才是硬道理。她基于朴素直觉,跟我深谈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她说读了张晶的著作,热泪盈眶,感谢中国监狱还有这样睿智的人……

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独特、用心以及蕴含力量,是真诚、真挚的要件,是张晶著作的本色。就像你要有好茶,你还要递给别人,让别人喝,甚至还要带着别人一起创造,一起收种,一起晒,这才是完整的人影响人的过程。这,同样也是我向大家推荐《第三代囚犯》的目的。

但愿我们都能以自己的心灵与世界的大寂静相通,形成澎湃的福流!

(黄丽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