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小苏

2022-03-28 11:40:22 来源:

小苏全名苏式潘,浙江泰顺人,他是父亲的“铁杆”兄弟,也是我的忘年交。小苏其实不小,他1959年出生,前几年已经退休了,叫小苏那是三十几年前就叫习惯了,到现在再也没办法改口。

认识小苏是1985年,那时,我刚上初中。二十多岁的小苏来到我们村收兔毛,随行的,还有一个年龄相仿的伙计。热情好客又豪爽健谈的父亲就让他们长住在我们家。我所居住的村是闽东北接合部的一个大村赤岩村,土话叫“衙后村”。那时,村子经济落后,我家常年都吃不饱,大部分时间要靠“地瓜米”充饥。

收兔毛是要走村串户的,父亲熟悉地形,又会讲好几种方言,就自告奋勇充当向导。那时,五十多岁的父亲带着小苏他们到周边的周宁、政和、寿宁、屏南山区收兔毛。浙江人不仅脑袋灵光,而且吃苦耐劳,当时交通不便,一路上爬山越岭,风餐露宿,经常出去一趟就是一周半月的。收一次兔毛回到村里,就得忙着分等分拣分装,再运到浙江销售,据说还做出口,可以赚取可观的差价。父亲则按日赚取工钱,相比之前过着一年到头干苦力活却连肚子都填不饱的日子,这笔工钱已经不少,他也很知足。

碰到天气实在不好,小苏偶尔也呆在家里休息。这时,他就会到街上买一堆猪肠子之类的猪下水改善生活。他们自己动手,猛火大炒,加上很多辣椒。记得那时,只要他们开始炒猪肠子之类的,那股浓烈的辣椒味一定会呛得我猛打喷嚏。但是,端上桌子的一刹那,香气又扑鼻而来,令人口水直流。小苏是个热情善良的人,生怕我们客气,总是反复劝我们吃菜。一年难得闻到肉味的我们兄妹几个听到小苏的劝吃,犹如战场上听到冲锋号角的战士一样,迫不及待地把筷子伸到碗里,夹起猪肠子就往嘴里塞。那满嘴的香味、辣味和溢出嘴角的肠油带来的美食享受真是妙不可言,特别带劲、特别下饭,吃得我们满头大汗却仍然放不下筷子。

后来,父亲在小苏的指导下开始带着我三个姐姐去周边收兔毛,当起了小老板。村里几十户人家也闻讯而来,纷纷加入队伍。小苏则换了一个向导,是我三姐的闺蜜,一个非常能吃苦非常能干的女孩子。收兔毛的日子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我家成了远近有名的兔毛集散交易中心,家里一楼、二楼都堆满了雪白雪白的兔毛,大人们坐在矮凳子上忙着整理兔毛,整个房子里弥漫着兔毛淡淡的怪味,也充满着大人们收兔毛过程中酸甜苦辣的发泄和经验之谈。闲下来的时候,小苏照例会做炒猪肠,招呼大家一起吃,好客父亲则舀上几大碗家酿红酒热上喝。吃着辣辣的炒猪肠子,喝着醇厚的家酿红酒,大家脸通红通红的,话也渐渐多了起来。他们一边品酒嚼肠,一边憧憬着收兔毛赚钱后的美好愿景,一桌人其乐融融,仿佛这已经是人间天堂般的生活了,遥远的梦想正向他们款款走来。

在我家住了一年多,小苏就回了泰顺。听说他是1976年的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不错,当过十年民办教师,回去后很快通过考试招干了,在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上班。父亲则利用收兔毛赚的几千块钱,雇人开山种茶,经营着自己的梦想庄园,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万元户”。靠着十几亩茶山,父亲先后把我们两兄妹培养成大学生,自己还被乡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县里树为勤劳致富的典型。通过父亲介绍干起收兔毛营生的几十户人家,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当时周边几个县乡的人饲养长毛兔,成为当时热极一时的脱贫致富项目。

后来,由于通讯不便,没有电话手机,我们与小苏中断了联系。虽然联系不上,但是,朴实的父亲一直无法忘记小苏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一直到去世经常向我们讲述当年收兔毛的故事,念叨着小苏的为人,赞赏小苏的吃苦能干。

去年三月,我向三姐要到了小苏的手机号码,并添加了微信,这才在三十几年后与小苏恢复了联系。去年十一月十五日下午,我接到三姐的电话,说小苏到周宁我大姐家看望母亲了,要到建瓯拜访我。我接到电话异常激动,焦急地在办公室等小苏。临近下班,小苏才带着我母亲和我三个姐姐一帮人来到我办公室。我一眼就认出了小苏,虽然已经62岁,但他还显得异常年轻,满头黑发,看上去也就50出头的样子。我们俩紧紧地握手,大家百感交集,坐着一边泡茶一边聊天。原来,小苏招干后,在泰顺信用社工作了33年。33年来,他像当年收兔毛一样,奔走于千家万户,指导帮助当地养殖户脱贫,曾经10次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还被授予温州市劳模、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如今,小苏担任泰顺县彭溪镇商会副会长,还在为家乡发展贡献余热。

茶后,我请小苏到家里吃晚饭,知道小苏要来,我嘱咐妻子煮了几个当年农村的土菜,特意做了一大盘辣椒炒猪肠子。吃着小苏当时在我家吃的土菜,喝着大姐从家里带来的家酿红酒,气氛非常热烈,也非常温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只是我们和小苏再也品不出当年的味道,即便是同样的食材,采用同样的配菜,放进同样的调料,甚至加更多的辣椒。这大概就是时过境迁的缘故吧!

回想当年收兔毛的艰难岁月,小苏、我父亲带着一帮乡亲,赚个一二十块钱,辛苦而充实。如今,我已经到建瓯工作十几年,女儿都大学毕业了;当时收兔毛的三个姐姐也儿孙满堂,各有各的发展;当年靠收兔毛致富的几十户人家,也都住上几层楼的砖房,过上小康生活。所有这些,都凝聚着小苏的功劳,是他带着父亲、带着几十户乡亲摆脱贫困。如果父亲在天有灵,我想他还会重复着感激小苏的“老调”,也会为我们今天过上的幸福生活深感欣慰!

在夜幕的掩映下,我与小苏挥手作别。此时,大街上华灯初上,车流穿梭,到处闪烁着浓厚的人间烟火气息,我目送着小苏的车子消失在视野中,但愿小苏永远是小苏,也永远是我们的小苏!

(陈守印 作者单位:建瓯市委政法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