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陈常伟:做好每件平凡小事

2022-12-15 11:04:44 来源:福建法治报

陈常伟,中共党员,福建省翔安监狱行政办三级警长。他始终坚信,“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一颗螺丝钉,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好每一件琐碎的事,那就可谓‘不平凡’。”

陈常伟说自己是个“拓荒牛”。9年前,他接受组织安排从龙岩回到老家厦门,参与筹建翔安监狱,从征地拆迁到破土动工,从外水外电配套项目到监狱信息化建设项目,他在翔安监狱一次次拓荒,开辟新天地,汗水洒满了他走过的每一个角落。别人都说他“老黄牛”,他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不论是在项目前期还是在项目建设中,他对每一项工作都了然于胸,对每一个问题都能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案并加以解决。

征迁零经验,与征迁团队配合默契

走在翔安监狱崭新的建筑群里,望着眼前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闽南风格建筑,任谁也想不到,脚下的土地曾经是一片片山坡野林、深坑杂草、池塘水洼、猪鸭养殖场。

那一年多,陈常伟每天都从早忙到晚,他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人的优势,白天主动与同事深入乡镇协调征迁,走村入户,跑规划局、土地局等政府部门沟通办理项目手续,晚上加班研究设计图纸,优化设计方案。

在征迁过程中,拆迁户因未能批建宅基地不予配合、因漫天要价不予配合、因承包地纠纷不予配合,甚至暴力抗拒,而陈常伟总是先把这些拆迁户的实际情况摸底调查一遍,查找问题的症结内在矛盾,分析诉求,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用心与村民交朋友,在他的真诚打动下,许多问题矛盾都迎刃而解。就这样,只用了17个月,就完成了299亩的征地任务。

基建门外汉,潜心钻研节省投资费用

在完成征地任务之后,陈常伟又接受了新的工作任务——负责外水外电配套项目、进出道路工程项目。

虽然对于基建方面了解不多,但是陈常伟始终坚信:只要肯钻研,一定无难事。为此,接手后的他马上潜心研究、消化项目。

为了熟悉整个配套项目,他请教代建、设计、电力等单位专业人员,发现规划及电力部门批复监狱自建公用开闭所和环网柜,功能相近,系重复投资。陈常伟第一时间将情况报告给监狱领导。监狱领导经核实,同意向有关部门申请变更调整,免去开闭所投资项目,节省项目投资1000余万元。

外电接入涉及施工路径总长4.8公里,横跨高速公路、高铁,途经5条公路,涉及权属单位部门十几个,施工难度巨大,但是通过陈常伟耐心细致走访协调相关单位,实现了工期内接火送电。在外水接入项目上,他协调供水部门、重点办推动周边供水配套,解决就近无市政水源点接入问题。疫情防控期间,他也积极协调供水部门保障单位及厦门监狱民警隔离备勤用水需要。

除此之外,在进出道路项目上,原设计道路入口处采用立交桥方式建造,他通过协调涉征地村组,把立交桥改成砌挡墙方式,节省项目投资400余万元。进出道路的建成通车有效消除进出单位人员车辆从消防应急通道进出的安全隐患,提高了通行便利,提升了单位门面感观整体形象。

“建筑工程质量要终身负责,只有严格按制度办事,才能尽量避免安全隐患。”在与施工方沟通交流中,陈常伟除了严控不必要的开支外,更是一如既往地坚守“底线”。

跨界信息化,出色完成项目招标挂网

2021年6月份,陈常伟在圆满完成了所负责的基建项目后,根据监狱工作安排,又承担新的建设项目任务,与同事共同负责监狱信息化建设项目。

“智慧监狱”是“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是监狱筹建收尾阶段投资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与今后罪犯改造工作最密切相关的项目,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将大大提升监狱监管安全,提高罪犯改造成效。项目能否实现既定目标,顺利实施,对于今后监狱投入使用意义重大。

“我不是学信息化相关专业的。”陈常伟深感责任重大,又跨界的他,不懂就问,不清楚就多学。陈常伟靠着“不服输”的精神,向相关技术人员学习,向电脑网络学习,补足自己技术短板,慢慢摸索监狱信息化建设的“门道”。在他与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一步一步地完成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可研初设与概算、立项批复、预算申报、招标文件制定。

经过一年时间,在今年7月份,项目完成了潜在供应商意见征集、招标文件专家评审,项目实现挂网招标。

这一年多以来,陈常伟为尽快熟悉项目情况,加班加点深入研究学习,为了项目尽快落地实施,他和同事频繁往返福州厦门两地,反复与发改委、财政、设计、招标代理单位等沟通协调。这期间,他的父亲得了重病,但他除了父亲第一次手术住院请了假陪父亲以外,其他时候都在工作,只安排休息日或夜晚等间隙时间去医院陪伴照顾,他父亲病危抢救的时候他还在出差,6天后,他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他。

越是平凡处,越是见初心,越是艰难时,越是考验人。近十年的“拓荒”工作,他无怨无悔默默地在平凡而琐碎的工作中奉献着青春,眼看着这片很快投入使用的建筑群,回想起在这片土地上“拓荒”的9年间,陈常伟的心中“一种新的理解”油然而生——他从年少时就不断眺望的那种“伟大”,其实一直在平凡中发着光。

(本报记者 王淯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