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榕城监狱深入推行网格化包号管理制度

2024-01-16 15:57:35 来源:福建法治报

将监管触角延伸到“最小单元”

——榕城监狱深入推行网格化包号管理制度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月16日讯 “最小单元”的安全就是最大的安全,号房管理是提升监狱监管安全的基础工作。近年来,为进一步规范与促进监区基础建设,推进落实教育改造科学化、安全管理精细化、执法工作规范化、队伍建设正规化的要求,榕城监狱结合基层一线工作实际,以深入推行“3+3+1”网格化包号管理制度为抓手,强化齐抓共管和责任分工,促进民警依法履行职责,提升教育改造工作质效。

教育改造“不漏一号”

2021年3月,榕城监狱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制定完善多份规范细则。作为试点监区,六监区监区长、党支部书记杨国政表示,由粗放到精细,网格化包号制度将监管触角延伸到分监区的每个角落。

六监区有几名重点关注服刑人员,其中余某的转变过程让民警们颇为感慨。余某父亲早逝、母亲忙于生计,他早早结交不良青年,19岁时就因犯罪被判入监服刑,面对将近20年的刑期,他不知所措。包号民警通过仔细翻阅余某的档案,认真观察其拨打亲情电话、参加改造活动以及休息状态的言行举止,多次耐心沟通,一段时间后发现了余某也存有“软肋”——母亲。余母几次前来会见,每每泪如雨下,隔着玻璃的余某无法帮母亲擦拭眼泪,坐立不安。

民警以亲情为突破点,开展个别教育谈话,引导余某反思自我、寻找改造目标。“我也不晓得怎么就进来了,不过是打架下手重了点。”听到这话,包号民警又惊又喜,喜的是余某愿意与他谈论内心的疑惑,惊的是余某居然对法律一无所知。从第一个心结解起,民警找来通俗易懂的法律书籍引导余某阅读,让其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受害者、对亲人、对社会带来的伤害。

余某的第二个心结是不知如何与母亲亲近。在民警的鼓励下,余某利用每月拨打亲情电话的机会表达内心的想法:“你不要打那么多份工,钱留着自己用吧,不要都寄给我。”在亲情的感召和民警的帮助下,余某渐渐开朗起来,不仅违规率下降了,还积极承担号房责任分工。

类似余某这样的改造案例在六监区还有很多,这都得益于网格化包号管理制度。十六分监区分监区长郭时恒表示,如今有了包号民警,不仅能将矛盾化解在号房内,还能通过服刑人员日常表现挖掘其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达到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的效果,更能根据日常行为变化将矛盾诉求化解于萌芽、防患于未然。

“以点带面”履职尽责

据十七分监区分监区长吴启平介绍,除每个号房配有一名包号民警外,各分监区还采取“3+3+1”包号责任制,即各分监区按照不少于3个片区、每个片区不少于3名民警、片区内每个号房须有1名包号民警的方式,落实民警分片包号责任。

十七分监区的顽危犯刘某一度让民警们十分苦恼,面对这样棘手的服刑人员,吴启平将其交给分监区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经历最多、文化阅历知识最丰富的老民警。从2020年4月起,结合网格化包号管理制度,从尝试和刘某沟通到尝试教导刘某修身养性,再到尝试打开刘某的心扉……“耐心,是老民警最拿手的教育改造手段。”吴启平回忆道,如今的刘某虽然偶尔还会与人起争执,但已处于稳定的改造状态中,其间也曾因改造表现良好获得过一次减刑。

老民警退休了,新生力量接过了前辈的职责。如今,分监区3名“00后”新警在师傅的“传帮带”下,熟悉了处理应急突发事件、包号管理、号务会、个别谈话、清监查号等工作流程,并已“出师”独当一面。在分监区周狱情会上,大家轮流提交号房重要狱情信息,一同分析研判。

除了将网格化包号管理应用于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六监区还将其与“倾听榕城”等民警队伍管理工作相结合,杨国政解释道:“我们通过这项工作增强民警的责任心,调动民警的积极性,以点带面,让监狱其他工作、制度的落实也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