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0-10-26 17:20:20

中日同题《劝学篇》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福泽渝吉和张之洞,一位是日本平民知识分子,一位是位极人臣的清廷大官。十九世纪后叶,俩人不约而同地写下了同题著作:《劝学篇》。前者由1872——1876年间发表的17篇文章汇集而成,1880年出版;后者写于1898年,24篇,凡4万字,分“内篇”“外篇”两卷。

单看书名,就能体认其极具功利性。既然如此,自然产生一些问题,诸如:“劝”的是谁?“学”哪些东西?为何要“学”?福泽渝吉自称:他的《劝学篇》“本来是以提供民众读本和小学课本为目的而写的”,据说,当年出版70万册,日本国民160人中就有一人读过此书。而张之洞的《劝学篇》初版只印了300册,专差送往北京,除进呈皇上外,部分送给了京中大臣,民间几无影响。

史书素有定论,说福泽渝吉的《劝学篇》“代表了明治时期维新思想的主流”。此言不虚。当时,日本受西方文明的冲击,力求自立,痛下决心,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展开全面深刻的学习和革新。他感慨于一方面列强欺压,主权可危,一方面旧习陈积,国人志短,遂成此书,鼓励国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立志向学,自强不息,响应时代的号召,承担起独立文明之精神,兴办实业,下启民智,上兴国力,以维护人民之自由,民族之独立,促进日本早日现代化。此书至少包含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提倡实学。把早已在日本浸淫的儒学斥为“华而不实的文学”,四书五经“不切实际”,劝国民学物理、历史、经济、地理及修身;二、提倡民权。呼吁废除幕藩体制下的等级制度,主张四民平等、男女平等;三、提倡“国民的文明精神”。他认为,物器发达只是文明的外表,普遍存在于国民中的“一种极其伟大而又重要的东西”乃是“人民的文明精神”,倘无这种精神,“哪里谈得到在文明上和外国竞争呢?”四、提倡国家独立。他既抨击中国式的妄自尊大的排外行为,又自省国人妄自菲薄的卑微心理,主张要“懂得国家的本分”————这些内容直斥那个年代日本的沉疴顽疾,彰显出福泽渝吉强烈的变法思想。

要说“变法”,张之洞的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理论多少抹上了变法的色彩,他自诩:《劝学篇》就是为了申明自己与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区别,它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抱冰堂弟子记》这样追述自己写作《劝学篇》的原委:“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按理说,同题《劝学篇》都是旨在促进维新,可内蕴的变法思想却大相异趣,堪称“同轨殊途”。不是吗?张之洞力倡的“宗经”、固守的“三纲五常”和“中体西用”,正是福泽渝吉批判的迂腐谬论;而福泽渝吉力主的“平等”、“民权”、“独立”、“文明”之论,又是张之洞批判的异端邪说。张之洞完全是站在皇帝的立场上,从维护皇权的视角来实施“变法”,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即:想通过变法,用金钱购买西方先进的物器,打造“文明的外表”,而把长期奴役国民的纲常礼教和专制政体更完美地保留下来,故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得以“挟朝廷之力以行之”。诚如鲁迅所说,这是一种“打补丁”式的变法,不足取矣!

同题写下《劝学篇》,意涵却是如此高下有别,这与俩人的视野不无关系。福泽渝吉曾在十九世纪70年代三度出洋考察,对欧美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社会生活等都有全面的实地了解,进而对自己那个“半开化的国家”有着深刻的反思,加上他立下“在远东建立一个新文明国家”的雄心大志,所“劝”有诚意,所“学”有目标,《劝学篇》一时洛阳纸贵也是必然的。而张之洞呢,不出国门,视域狭窄,仅浅识西方的皮相,便侈谈变法维新,岂能不归于末路?其《劝学篇》仅以完整的形态构筑了洋务运动的乌托邦式的思想蓝图。

反观历史切忌以现今眼光权衡且妄定轩轾。今天我们不能机械地视张之洞为“反面人物”,他上呈《劝学篇》,保卫而不是改造原有的社会和传统,力图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还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表现。但它与福泽渝吉那种“致力于除旧布新、改造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从困境中挽救国家”的爱国主义相比,似乎完全不在同一个精神层面上。后者更值得赞誉和光大。

(沈栖)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