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行有“智” 助企有“方” ——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善意执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为深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执行规范提升三年行动”,精准服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聚焦护航民营企业发展以及涉企小标的执行案件,结合“终本清仓”“交叉执行”行动,坚持雷霆手段与司法温度并重,开展涉企案件专项攻坚集中执行行动。 今年以来,在专项执行行动期间,集美法院共拘传到位55人次,实际拘留15人次,为企业执行到位1298.86万余元,有力保障胜诉权益;实地走访涉执企业47家,采取“活封活扣”善意文明措施,助力16家企业走出困境、恢复经营;向112家主动履行的企业送达自动履行证明书,帮助企业信用修复。 信用修复促双赢 “对方未履行维修义务,我们才暂缓付款,现在公司正在参与招投标项目,账户被冻结实在让人着急。”7月8日,厦门某建设公司负责人联系集美法院执行法官,希望与申请执行人协商,早日解冻公司账户。 这起矛盾源于该公司与王某的合同纠纷。根据生效民事调解书确认,厦门某建设公司需向王某支付工程款78万元,其中,质保金15万需要在王某履行维修义务后支付。该公司支付大部分款项后,因王某未完成工程维修,双方就质保金支付产生争议,公司拒付剩余的15万元,案件由此进入执行程序,公司账户被依法查控。 经沟通,承办法官迅速梳理案情,找准问题症结,一方面工程建设确实存在瑕疵,另一方面承建人王某无能力履行维修义务。 为高效破局,承办法官组织双方面对面协商,拟定维修款抵扣的执行方案。在承办法官的引导下,双方开诚布公面谈,达成一致意见:公司聘请第三方工人对项目进行维修,2万元维修费用从质保金中抵扣,剩余质保金13万余元由厦门某建设公司一次性向王某支付。 案件执行完毕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屏蔽该案执行信息,向厦门某建设公司送达自动履行证明书,助力信用修复。从立案到结案,仅花费5天时间。目前,该公司已顺利进入招投标流程,一场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风波”就此平息。 分期偿薪保生机 “我们真不是故意拖欠工资,等追回客户欠款,我们一定第一时间补上工资!”今年4月,厦门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拖欠4名员工工资共计12万元,员工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维权后,案件进入执行程序。 基于该公司信用良好,执行法官并未简单采取强制措施,而是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发现公司因下游客户拖欠款项导致资金链断裂,虽濒临绝境,但公司主营业务仍具有市场潜力。 执行法官敏锐意识到,若直接将公司列入失信名单,不仅无法从根本解决欠薪问题,还可能致使客户对该公司失去信任,不再签订新订单,从而导致企业彻底停摆,更多员工权益得不到实现。 为保障当事人胜诉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执行法官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案例库典型做法,采用“预纳入失信名单”机制,向企业送达“预纳入失信名单”通知书,为“失能”企业争取缓冲时间。 同时,执行法官组织双方协商沟通,要求公司公开下游客户回款信息,结合客户每月25日回款特点,制定分期还款方案。 经多次协商,双方达成和解意见,自今年5月起,分三期支付欠款,法院定期核查企业回款情况。截至6月,企业已按时支付两期欠款,员工安心,企业商业信誉得以保全,在司法“缓冲带”重获经营生机。 活封活扣纾企困 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强制执行案件中,厦门某器材公司因泉州某科技公司拖欠支付90余万元设备尾款,向法院申请查封拍卖泉州某科技公司的印刷生产线机器设备。 “公司经营刚有起色,设备被拍卖,就真的彻底完了。”泉州某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6月27日,法官实地勘查时发现,目标设备是该公司的“经营命脉”,强制拍卖无异于杀鸡取卵,可能导致企业朝夕间便破产倒闭。 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协商。“查封拍卖看似简单,但企业倒闭了,剩余账款更难追回,‘活封’给予企业生机,才能让它有持续偿付的能力。”法官释法说理后,双方决定采取“活封活扣”“分期履行”方式处理该案,当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泉州某科技公司支付33万余元后,厦门某器材公司同意暂时撤回执行申请,允许泉州某科技公司继续使用印刷生产线机器设备,并分期支付剩余款项。 “活封”保住生产线,科技公司得以持续经营“回血”,器材公司获得偿款保障,实现了“保企业”“保债权”的双赢。 自涉企案件专项攻坚集中执行行动开展以来,集美法院深入走访调查,精准区分企业“失能与失信”,既通过雷霆出击手段震慑恶意拖欠款项的失信“老赖”,也坚持善意文明执行,对暂时困难但有发展潜力的“失能”被执行企业,慎用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为企业预留必要经营资金和发展空间。这种司法力度与温度并重的举措,为企业发展清障护航,让法治成为最优营商环境的坚实保障。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