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水土一方人,与食物有关的酸甜苦辣,悄悄融入柴米油盐里,和我们的味蕾纠缠在一起,给予了我们不同的家乡记忆。 我的童年是在母亲的故乡————永泰口度过的,在那个小小的乡镇上,我吃过邻居大伯做的糖葫芦:厚厚的糖浆裹着去了核的酸涩山楂。糖衣够甜,品尝起来便只觉酸甜,而无半分苦涩;我吃过学校门口姑婆卖的油饼:炸得酥香的面糊里满是刨得细细的萝卜丝,再加上些许的小虾米,一口咬下,山珍海味尽在舌尖;我吃过外婆做的糟菜:大棵的芥菜被洗净晒干,腌制装坛,稍微等上几天,就能氤氲出别样的风味…………这些童年的美食,至今都藏在我的脑海里。 故乡的美食多,非提不可的,还真有一道,不过,曾经它可不是我的最爱。这道美食名唤“粉珠”,顾名思义,它就是用“粉”做成的“珍珠”。我没见过它的制作过程,但听说是用籼米混合糯米泡过水,在石磨上磨成粉,又放在竹筛里,借助于手的摩擦、揉动,一点一点滚出来,最后晒干成型的。做好的粉珠晶莹洁白,也就米粒般大小,滚得好的如珍珠般浑圆,滚得不好的就只能看作是个有梭有角的异形“小珍珠”了。这粉珠的煮法也简单:把油水(最好是高汤水)烧开,撒入粉珠,稍煮片刻,添上爱吃的配菜便可出锅。我家常是用金针花、虾米来作搭配。但我小时候可不爱吃这个,觉得这用米做成的“珍珠”忒不实在,还不如直接煮米,或许是重糖重盐的食物吃多了,甚至有些觉得这粉珠有些没滋味;也或许是它颗粒太小,吃到嘴里不知当咬不当咬…………总之,这粉珠可不在我童年的爱吃榜单上。 后来,我们一家从口迁至城关,糖葫芦、炸油饼、腌糟菜是照常有的,还添了没吃过的绿豆饼、炸春卷、马蹄糕,粉珠便慢慢淡出了我的视线,只有妈妈偶尔会念叨那么几句,怀念她曾经常吃的高汤煮粉珠。 和粉珠的再次见面,可不得不说是种缘分了。几年前,二姨添了个二胎小宝,他慢慢长大,有了小米粒般的牙儿,辅食也终于出现在他的餐桌。那次探望,我就在桌上看到了久违的粉珠,一尝之下,竟惊为“天人”,记忆中寡淡无味的食物,穿越了近二十年的光阴,竟有了这般滋味!二姨看我喜欢,大方地分了我一罐。虽有些心虚,但美食在前,就权且把姐弟情谊置之一边了,我偷偷收下这罐满当当的礼物。 妈妈也是许久不见这记忆中的美食了,当晚便好生料理了一番,烧开的高汤水中加入适量粉珠,再加上金针花、腐竹,待水沸珠熟之际,再加上虾米、葱沫、食盐、鸡精,闻来令人食指大动,吃来令人口舌生津…………说来也是奇怪,那阵子,之前不受待见的粉珠,竟一跃而成我最爱的食物,连炸鸡、汉堡、可乐都不得不暂避锋芒。记忆里的没滋没味,变成了有滋有味,细品之下,还觉得这小小的粉珠里,有童年最爱的糖葫芦的甜、炸油饼的香、腌糟菜的咸,仿佛童年里关于美食的记忆,都在这碗小小的粉珠里得到了复苏,又仿佛这千般滋味混合着万种思绪在舌尖绽放…………大浪淘沙,最后竟是这粗茶淡饭般的粉珠始终都在,也始终不改最初的味道。 读过辛弃疾的《水龙吟》,里面写着“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讲得是西晋张翰因西风起,思念家乡的鲈鱼莼菜而辞官归家的故事。不谈他归家是因真思乡还是因朝局动荡,但他对家乡美食的怀念却是真挚的。古往今来,那些离乡背井在外拼搏的游子呵,累了难道不想家,倦了难道不想尝一口记忆中的美味吗? 现在的我们,常谈“古早”味,这“古早”味不就是令人怀念的家乡味吗?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记忆中难吃的东西变得分外好吃,那其实是家乡在血脉里喊你,喊你停下脚步回首望望来时路,喊你回去看看旧时风景,尝尝记忆中的“古早”味道。 (陈方舟)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