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2-09-05 10:16:06

番薯之歌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那天,我搭车从老家出来,车上有位七十多岁的阿婆,带着两个装满番薯的尼龙袋,大概是带给城里的儿女的。

我拿起一个番薯,它沟壑纵横的红皮子下充满了农村娃子对它深深的感情!

福州乌山先薯亭,是纪念明代冒着砍头危险将番薯引入福州的闽人陈振龙,其楹联:“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这是对番薯的至高评价了,当之无愧。

番薯又叫地瓜,普通得就像随处可见的石块,在老家,“番薯头”是说人脑袋不灵光、“番薯印”说人无权无势,它粗笨却质朴无华,坚韧地生长在贫瘠的黄土山地上,以它的高产哺育着人们。

阳春三月,暖风吹拂下,薄膜里育种的番薯藤已很长了,剪成筷子长短作种苗。番薯种植简单,翻地挖坑,插种苗,撒鸡粪肥,细土压实,最后浇上定根水。当金色的夕阳照在赭黄山坡上时,一根根番薯苗已安家落户。

再次到番薯地,已是盛夏,炎阳当空,芦草上绿知了的鸣唱声此起彼伏。曾经单薄的小苗已开枝散叶,交织缠绕,密密麻麻的叶子似在争抢阳光,黄土坡披上了厚厚的墨绿毯子。我们将扎根损耗养分的藤蔓拔起,翻转方向,让番薯集中生长,再铲除杂草,追点农家肥。接下来的日子,无须照料,任其吸收阳光雨露,疯狂进行光合作用。

秋风渐起,曾经茂盛青葱、生机盎然的番薯叶已逐渐枯黄,露出褐黄苍劲的藤蔓,像老农手上暴起的条条青筋。尽管一片萧瑟,但掩盖不住丰收的萌动,似乎能听到番薯撑开土地的“噼啪”声,等候着主人来带它回家。

从小跟父母上山,我熟悉老家每一块山地,到了山上,母亲扔个麻袋给我,让我把乌黑的干番薯叶捡回喂猪,她拿起镰刀,割下老藤,捆绑一起扔到一边。母亲高高抡起锄头,一刨一抠,那或暗红或灰白肥嘟嘟的大番薯便携家带口离开大地之家,来到了暖和的阳光下。

“根蔓茎叶皆可啖,岁凶直能救天灾。”收获的番薯小山般堆于屋角,在艰苦的岁月里,可缓百姓谷食之缺,救百姓于饥饿倒悬之境。

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求学龙岩二中,家贫,爷爷听说父亲身体极瘦,赶到学校看他。爷爷握着父亲纤细的手说:阿杰,这么苦,不要读了,回家吧!父亲笑道:三叔(父亲称爷爷为三叔),你回去吧,我没事,能吃苦。那时,父亲每天的口粮是几粒米再加一大把黑乎乎的干番薯叶,父亲就是啃着这黑不溜秋的猪料进了大学。

黄皮黄心的番薯“南书刀”在墙角放一段时间,蒸熟味甜多汁,色如香橙,大人小孩皆喜食,能充饥肠,能驱寒气。白心番薯“广东种”极高产,口感较差,刨成番薯签,水洗后晒干保存,是重要食物。过滤后浑浊的番薯水静置一晚,倒去上面微黄澄清的水,剩下雪白黏糊的水淀粉,暴晒几天即成番薯粉,猪肉牛肉,炒或煮汤,此物必不可少,是厨房必备之调料。

番薯签饭是难忘记忆,大铁锅刚捞出的番薯签混在开花的米粒中,热气腾腾,晶莹透亮,抹一勺猪油,甩几滴酱油,搅几下,就是农村娃子简单富足的早餐。要是天寒地冻,煮上一大砂铝锅番薯签,撒上红糖,老人小孩一人一碗,甜丝丝的,温暖了手脚。那晒在秋日柔软阳光下的地瓜干,白的黄的,半软半硬,带着薯的清甜与阳光的滋味,更不用说燃烧的稻草堆里闪着火星的烤番薯了,它们总让我想起月光下宽阔的晒坪、清旷的田野秋色和弥漫的少年味道。

我跟阿婆要了个“南书刀”,放在盛了水的大碗里,半个月不到,生根发芽,郁郁葱葱,红梗嫩绿向着阳台光亮处疯狂生长,雪白根须在水里密密麻麻缠成一个圆。凝视着它,我又看到黄土坡上蔓延的绿,它生生不息,见土即生,朴素而伟大;它根植黄土,无一丝浮华,是大地的品格,是农民的本色。

(谢春武)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