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3-01-05 10:40:08

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让服刑人员改造之路充满阳光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月5日讯 获评2022年度福建省“十大法治人物(集体)”的福建省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始终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教育改造手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将这些枉顾法纪、恶习缠身、积重难返的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

“将服刑人员从罪恶、绝望中唤醒,逐步拥有自强的精神、自立的能力和自律的意识,使他们回归社会时能够更好地融入,做个守法公民,这便是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深刻意义。”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主任黄振龙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持之以恒

早在2006年就成为泉州监狱第一位公职律师的黄振龙坚信,法治是最好的改造手段。2022年8月,黄振龙当选福建省律师协会理事,他认为,这是对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长期推行法治教育的肯定和鼓励。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服刑人员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他带领着,由泉州监狱11名公职律师组成的民警法治讲师团为服刑人员这一“法治落后生”群体补课。

一场场考试、一个个宣誓、一遍遍重读,就是一次次法治信仰的重塑,“一次不行,那就一百次,他们总会听进去,坚持就一定会有改变。”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民警毛晓江说。

泉州监狱长期实行服刑人员法律知识合格考试制度,“学法微课堂”、出入监宣誓、法治文化节、普法栏目剧、普法微动漫等,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在润物无声中增强着服刑人员对法律的敬畏和认同。

在一次“重读判决书”活动中,重刑犯陈某声泪俱下:“当年法院的判决书一下来,我就把它撕了。这次我重新看到自己的判决书,认真读完犯罪事实后,我为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不耻和深切的懊悔。”

此外,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积极探索以监狱为主导的恢复性司法模式,力所能及地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年少的我,一时冲动,将你们的儿子杀死。我知道你们不会原谅我,但我要用一生来向你们尽孝忏悔,我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七监区服刑人员王某,在民警的指导下,用2个月时间,十易其稿,给因故意伤害致死的受害者父母写了一封万言忏悔信。

近3年来,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通过组织服刑人员向被害人或者其所在的居委会写信忏悔、履行财产刑、拍摄服刑人员忏悔视频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唤醒服刑人员良知,1200余名服刑人员对受害者履行赔付或物质补偿,1500余名服刑人员自发向武汉火神山医院捐款、140多名服刑人员自愿捐款帮助贫困学生。

培养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泉州监狱,一些被大众拍手叫绝的非遗绝活,已悄然生根发芽,别有一番气象。巨龙在空中舞动,“旗阵”“腰鼓”整齐划一,“拍胸舞”“二十四节气鼓”大气磅礴,“掌中木偶”“妆糕人”活灵活现,还有逗趣生动的“火鼎公婆”,耳畔空灵的南音…………这些非遗技艺使人仿佛置身于泉州的大街小巷、寺庙祠堂,感受着泉州非遗文化的沁润。

近年来,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结合闽南地域特色,开通专属电视频道,组建国学兴趣小组,开设非遗技艺培训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相结合,以文化艺术为载体,引导服刑人员重塑“健康人格”,许多服刑人员在学习“非遗”技艺的过程中找到了“出路”。

如今,泉州监狱各项非遗技艺培训开展得有声有色,已实现“一监区一特色一品牌”的目标。据赖世潭副监狱长介绍,目前监狱引进“非遗”项目18个,聘请12名民间非遗传承大师进监开班收徒,培养监内传承人近900名。疫情期间,监狱“停课不停学”,通过视频教学、以老带新等方式持续开展培训,定期举办达人秀、作品展,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开展“服刑人员就业推荐会”,搭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最后一公里”,实现非遗保护和人才培养的双丰收和双促进。

[page]

迎难而上

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民警中有公职律师,有心理咨询师,不少都有教育学、心理学、医学专业背景,他们一心致力于教育改造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在狱中以科学的手段逐步转变服刑人员的三观,帮助他们重获新生。

“在外人看来,监狱民警的主要职责是看押服刑人员,但实际上教育改造才是监狱的主责主业,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2002年入警的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副主任刘富强是福建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生,入警后参加司法部服刑人员心理矫正技术培训,2004年参加国家技能考试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

“你说什么?你要离婚?”服刑人员黎某被判死缓,漫长的刑期加上妻子提出的离婚要求,让他觉得他的一切都被摧毁了,绝望笼罩着他。刘富强运用心理学知识,先和黎某产生共情共鸣,让其觉得自己是有人理解的,从而建立了起咨询辅导关系,再按照“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的五步曲,帮助黎某完成了艰难的心理疗伤过程。

最终,黎某在亲情电话中平静地与妻子做了告别,但刘富强对他的心理矫治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引导他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团体辅导是一种解决共性问题的高效心理辅导方式,民警们会在团辅活动中讲述精心撰写的故事,通过反问服刑人员“主人公的做法是否正确?应该怎么做?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带领服刑人员从最初的听故事,到描述主人公的行为,再到思考主人公的问题,最终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学会换位思考,反思自我。

黄振龙表示,分析犯罪原因,法律知识缺失及认知偏差是主要因素。监狱民警要做的,就是转化服刑人员的错误思想,但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都说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把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年轻气盛的赖某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为了争夺儿子的抚养权,亲手捅死了结婚多年的妻子,被判处了无期徒刑。交谈中,赖某告诉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心理咨询师徐钻能,入监以来他内疚、自责、沮丧,一想到孩子,更是悔恨交加、夜不能寐,时常有自杀的想法,他非常害怕。

找到病因,徐钻能着手对赖某进行了24次的认知行为治疗,把赖某“我一文不值”“我很差劲”的核心信念转变为“我是有价值的”“犯了错误没关系,我可以从中学习”。现在的赖某,情绪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改善,抑郁、内疚、恐惧情绪大大减少,开始主动与家人联系,了解孩子的近况并尝试和孩子沟通。

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在服刑人员教育改造中,立足于“培养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新人”的改造目标,将实际工作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结合,让服刑人员的服刑改造之路始终沐浴在充满阳光的正向教育里。

(谢伟英 陈晓蓉)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