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3-10-30 09:07:00

厦门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群像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承炬火挺膺担当 为学子立心立德

————厦门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群像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0月30日讯 近日,厦门大学法学院陈欣副教授主讲的《国际经济法》课程在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上线,这是厦门大学法学院在该平台上线的首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也是该平台开通以来上线的40门法学类课程之一。据悉,“新华思政”是新华网为响应国家立德树人的重要战略举措,为广大高校教师提供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学习和共享于一体的教学服务平台。该平台旨在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满足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需求,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陈欣副教授是厦门大学法学院百年传承的一个缩影。自1926年法科设立,厦门大学法学学科已走过九十多个年头。近百年砥砺深耕,近百年初心如磐,一批又一批法学院优秀教师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发扬“严谨治学,求是创新”的学风,在人民教师的崇高岗位上接续奋斗、立德树人,培育出一代代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法学栋梁之材。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如今的法学院青年教师正接过此份炬火,将俯身在讲台做教书匠,挺胸为学生当大先生的师风师德接续传承。他们更怀抱一腔深情与一身热爱,为法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走近来自法学院七个教研室的七位青年教师,聆听以他们为代表的法学院青年教师以真心与热血谱写的育人之歌。

琢玉之志 日夜苦思精课堂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将课程质量与课堂吸引力不断精进,是七位青年教师不谋而合的共同追求。每个学期开始前,仔细对课件重新梳理;每次课程准备时,反思改良新的课堂呈现,这是老师们必做的事情之一。

陈欣老师时时将最新研究动态分享给同学,启发学生们从时事案例中获取养分。她每年坚持对教学材料进行精细更新,在严密的知识体系中不断移植新芽,哪怕是PPT中某国际组织成员数量变化这样的微细问题,陈欣老师也从不懈怠,使学生受益良多。

陈鹏老师将科研与教学融会贯通,坚韧立身在学术研究的沃土之中,启迪学生深入纵横学术、培养“知识品位”。他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内容的“深”与“新”————深度阐释、旁征博引,总让学生得以洞见书本下更为广阔的天地,采撷英华、聚焦前沿,常使学生能够饱览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

“早一些来,迟一些走”————每次上课前提前15分钟左右到课堂,下课后尽量留下答疑解惑,这是王云清老师一如既往践行的信条。教学方式上,王老师不认同填鸭式的固定教学,总在合适之处引申拓展,穿插背景材料或有趣知识,常常引得学生入神倾听。

钻研教学的汪东升老师俨然是教学事业的“弄潮儿”,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教学改革绘就了刑法教学的新图景。制作一整套线上“慕课”视频、试验性尝试“翻转课堂”、疫情期间的集中答疑、自发设计问卷测验教学效果…………好的再接再厉,不好的勤加改进,汪东升老师总是不知疲倦地寻求着教学进步。

“人生三大幸事之一,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是师者本分。”带着这份“师者本分”的坚守,七位老师总是虚心请教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以智慧和经验将自己的课堂不断打磨出珠玉之色。他们对学生的教化就如同辰星一般,不遗余力为学生们启明前路。

育才有道 守正知行持方法

教研相进的求索之路上,七位老师们将自己的教学理念一以贯之,在尊重学生的底色之上异彩纷呈。这些美美与共的教学理念处处体现在七位老师的一言一行中。

“教学相长”是史欣媛老师始终秉持的理念。一次课程中,史老师就一个案例提出问题,心中本已有答案,但一个学生提出的崭新角度,给了她很大的启迪。史老师感慨,“我希望通过课堂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得到进步,而且自身的授课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可借此提高,以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因材施教”是阎语老师一直坚持的教学原则。从本科生到硕士生,从国内生到国际生,从本专业到外专业…………阎语老师的学生总是展现出多样性,而她也极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指导硕士论文时,她善于根据学生自身作出个性化指导;在为非全日制学生上课时,她会考虑其实务需求而在课堂上准备大量案例;在为其他专业同学上课时,她又注意其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并在案例分析作业的基础上增加文献综述的选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导学生从方法论的维度高屋建瓴、把握真义,是王宗涛老师贯彻于教书育人的信念所在。“掌握方法论应该是我和同学们最大的追求。”躬身财税法学,从自己做研究到指导学生,王宗涛老师倡导一套“大而全”的全科法律人培养以及“小而精”的专业法律人训练,不仅强调学习财税法学,还重视对其他法律部门知识的掌握。高度重视方法论教育的同时,王宗涛老师同样强调理论与实践案例的充分结合。

“教书育人教不倦,学为人师学不厌”,这是挂在阎语老师办公室的一句话,也是一众老师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从教箴言。在发展中坚守这些真理性的教学法,他们以一腔热情共赴。

[page]

人生引航 情深以对师亦友

对学生的一片深情,从恩师一脉相承而来,流长而不止。七位老师们希望身为人师,不仅是要成为学业导师,更要成为孩子们的思想指引者————“要把我的老师曾经传递给我的这些温暖,再传递给后面的学生”。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王云清老师为人谦和,总是将“人淡如水”化作对学生的尊重,践行在生活处处。他的一位硕士生回忆道:“老师是一个很不喜欢麻烦同学的人,有一次开组会要预定教室,我提前两天想到去问,结果老师早就定好了。我们很多交材料签字盖章之类的事,老师总是让我们放他那就行,他总是自己去跑腿盖章。”

课堂之外,陈欣老师的指导和关怀事无巨细,真正像关爱孩子那样体贴学生,一如碧波宁平的港湾,培育着学生行稳致远。“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一样”,陈老师喜欢中午和学生一起吃一顿工作餐,在餐桌上愉快地解决问题。

阎语老师正式任教前曾跟随何丽新老师做博士后。她回忆那时何老师工作繁忙,可只要学生有需要,何老师便马上放下工作关心学生。这一经历启示她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成为一名倾听者,让她与学生成为“朋友”。

细腻而健谈的汪老师总能从就业漫谈到婚姻,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同时又从不吝提出自己的恳切建议,指引许多硕士生找到了人生方向。一位学生想起论文指导的事打趣道:“当时老师一连串给我发了四十来条六十秒的语音!”有着这样一位“话唠”导师,她感到分外温暖。

“老师不但为我们传授知识,更用一言一行为我们示范何为大写的‘人’。”从学习研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师者的深爱,哺育了无数学子。

讲台上声声道学问,知如泉涌;讲台下处处念学生,爱如江海。他们是老师,是朋友,也是亲人。成为心目中理想教师的漫漫长路上,他们从未停止行知的脚步。而面对嘉奖,他们只笑笑谓之“不过本分”。

师者仁心,各具特色的七位老师共同演绎着同一个身份————厦门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他们在内的一众青年教师辛勤耕耘、诲人不倦的身影,更是法学院全体教师躬耕教坛、潜心育人的缩影。

(本报记者 余晶 通讯员 罗旭 徐晓丽)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