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速度与温情守护路畅人和 ——写在寿宁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直属女子骑行中队建队5周年之际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5月14日讯 5月7日,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清晨的薄雾,寿宁县梦龙街前,一列荧光绿色的女骑队伍已整装待发。随着队长一声令下,这支平均体重约50公斤的年轻女队员分别跨坐上近200公斤重的警用摩托,在轰鸣的引擎声中奔赴各个执勤点疏导交通、查处违法。 寿宁女子骑行中队队员合照 寿宁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直属女子骑行中队(简称:寿宁女骑)是宁德市首支女子骑行队。自2019年建队以来,该中队践行“善实、善柔、善战、善创”队训精神,紧盯群众诉求,紧扣交通痛点堵点,将“柔性社会管理”理念融入道路交通管理和队伍建设,实现了“道路交通顺畅、民意诉求通畅、交通安全晓畅、人人心情舒畅”的“四畅”目标。 因工作成绩突出,寿宁女骑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1次,获得“福建省三八红旗集体”“全警实战大练兵省级标兵集体”等荣誉18次,涌现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青少年普法优秀辅导员”等先进典型。 “柔性执法”释放“刚性力量” “这样的措施更有人情味,比一张简单的罚款让我更受教育。”近日,在寿宁县子来桥交警岗亭外,体验了一把交通劝导员“角色扮演”的张女士对记者如是说。 10分钟前,张女士因未佩戴安全头盔骑行被寿宁女骑队员当街拦下,本以为免不了一张罚单,不想却被告知可通过“教育免罚四选一”免去缴纳罚金。经过简单思考,张女士选择穿上红马甲,从违法行为人“变身”交通劝导员,在女骑队员的带领下共同维护交通秩序。这是寿宁女骑以“软功夫”浸润交通治理“硬实践”的生动一幕。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寿宁,素有“地僻人难至,山高云易生”之说。随着城市建设的提速和人、车数量的快速增长,群众出行需求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增强群众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压降交通事故发生率?近年来,寿宁女骑积极探索基层交通安全治理新思路,让“柔性执法”释放“刚性力量”,为山城交通治理找到新解法。 “早在建队之初,我们便立足过往‘以罚代教、一罚了之’现象带来的群众抵触情绪和社会矛盾问题,转变传统生硬冰冷的执法方式,创新推出‘分色提醒’柔性劝导执法。通过发放‘黄、橙、红’三色提示卡,对一次、二次、三次违停的车主采取温馨提示、教育劝导、警示处罚等分类管理。”寿宁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兼直属女子骑行中队队长徐晓宇介绍,这种基于指导、建议、提醒、劝告等非强制性手段的违停整治方法,让“刻板”执法转化为“人性”服务,也收获了显著成效。至今,该中队已发放违法停车提示卡21535张、拨打劝导电话8652通、发放违法停车告知单(警告)7910次,柔性劝导违停车辆数量占总违停车辆的63%。 2022年以来,该中队针对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现象,再次创新推出“四项清单”,将城区常见的37项交通违法行为按照违法行为对象、危害程度不同,列入“纠正后放行”“教育免罚”“首违警告”“严重违法严查严管”的“四项清单”,推行阶梯式执法。 “特别是在‘教育免罚’中,违法行为人可通过选择观看警示教育片、参与交通文明劝导、参与学法考试、公开承诺不再违法等方式免除本次违法处罚。不仅给予违法行为人相应的选择权,减少群众对强制执法的抵触,也兼顾了警示鞭策,让制度与规则更加入脑入心。”徐晓宇说,为进一步提升柔性执法效能,该中队还通过构建“视频巡逻+广播喊话+电警抓拍”模式,推出“远程执法”,以提升路面管理快速处置能力、扩大执法覆盖面,实现柔性执法警务模式“智能化”。 如今,随着各项“柔性”管理举措的持续推进,寿宁城市交通管理也实现了从“粗放式”到“精细化”转变。 “三校两车”延伸宣传触角 3月28日,在南阳镇三角坪广场上,一辆搭载着屏幕的“大篷车”吸引了来往村民的目光。人来人往中,寿宁女骑队员快速将大篷车内的折叠桌、折叠椅、互动道具、弹力展板、刀旗等特色装备放置在广场中央,搭起了一个主题鲜明的交通安全宣传台。 “现场谁能告诉我怎样才是正确的佩戴头盔方法呢?”“我来吧,我来吧!”村民王大伯走到宣传员身边拿起头盔演示起来。“乡约警营”大篷车前,女骑队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农村常见的交通安全知识点讲解给南阳镇村民,引起群众共鸣。 “受地缘因素和农耕生活习俗影响,山区村民大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而传统的交通安全宣传在宣传渠道、传播受众、活动频率、持续时间等方面都有局限性。”寿宁县公安局分管交警大队的副局长詹炳生表示,搭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基层宣讲体系十分必要。 女骑队员在武曲镇大韩村开展“交通安全夜校”活动 经过多年探索,该中队利用每年春耕至秋收的夜间农闲时间,把“公安夜校”搬进“田间地头”,通过“6个1+N”(即1支宣讲队、1辆多功能宣传车、1个快板节目、1场观影活动、1组互动游戏、1套展板、N把小板凳)的模式,面向农村群众开展有针对性地宣讲。同时,依托“寿宁交警微发布平台”设立“普法网校”,拓宽宣传渠道,推出“党史故事周周讲”“定格动画”“骑警说”“志愿者小讲堂”“晓警之窗”等线上宣传品牌,将传统宣传的“单一供给”变为“多元选择”,让群众在线上也能享用交通安全知识“大餐”。 为了将宣讲力量下沉至一线,寿宁女骑还积极开辟生活化、日常化场景,探索引入“宣讲+服务”主题专车——“乡约警营”大篷车,以放电影、说快板、讲案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理论课堂搬到街头巷尾、公园广场和农村集市等。同时,发挥警用摩托车机动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建立“骑行巡逻+移动宣传”平台,依托警用摩托车喊话系统动态播报录制广播,以小切入点、移动式宣讲方式让党的方针政策、法律常识传遍大街小巷。 仅2023年,寿宁“公安夜校”已开班30期,直接受众达1万多人;“普法网校”网络浏览量达2亿多次,形成网络舆论宣传热点;“乡约警营”大篷车开展宣讲、服务45场次,受众2万多人,真正做到“群众走到哪儿,课堂开到哪儿,宣传触角就伸到哪儿”。 女骑队员指导萌娃在“安安儿童驾校”体验学习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2021年,寿宁女骑针对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结合自身业务工作,创新打造全市首个儿童驾校——“安安儿童驾校”,通过沉浸式场景体验,搭配知识点和法律常识讲解,加深孩子们对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上车系好安全带、斑马线前要减速、保持安全车距……”在“安安儿童驾校”,孩子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交通驾驶各个环节,在玩中学、学中玩,让文明交通的意识深入童心。 从广场巷道到田间地头,从警用摩托车到“乡约警营”大篷车,从“公安夜校”到“普法网校”“儿童驾校”……5年来,寿宁女骑深耕细作、久久为功,创新打造的“三校两车”宣讲格局,实现了“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同步发力,让安全出行的文明意识沁润人心。 创新服务力解“急难愁盼” 近年来,随着公安“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寿宁女骑也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以改革践行者和推动者的双重角色,大胆创新管理,让更多改革红利、更高服务效能惠及群众。 改革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 3月29日,在南阳镇东吉洋,女骑队员在开完“公安夜校”普法课堂的返程路上,发现一名老人驾驶三轮电动车在山路间行驶。由于夜间山路照明条件较差,加上老人身穿深色衣服、车上无反光材料,十分危险。 担心老人安危,女骑队员放慢车速跟在老人身后,借助车灯护送老人行驶至灯光明亮处。待老人停车后,女骑队员又拿出背包里的反光标识贴给三轮车后部贴上,并用方言向老人讲解夜间行车的注意事项。 交谈中,女骑队员得知东吉洋村不少三轮车存在车身缺少反光标识问题。针对该情况,寿宁女骑“背包交警”现身茶山、茶企、茶叶收购临时市场以及农户家中,开展“亮尾”行动,逐一为无反光标识的车辆贴上反光标识贴。 “背包交警”进村入户开展宣传服务 “‘背包交警’就像一个流动的‘警务站’,包内配备法律宣传册、便民服务卡、反光标识贴、交通安全宣传纪念品、便民服务用品、应急用品等。东西虽然不多,却将普法宣传、交管业务、信息采集、便民服务等基层警务‘沉入’为民服务中,送到群众‘家门口’。”寿宁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何帮贵说。 “向下扎根”方能“向上开花”。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程中,寿宁女骑还聚焦群众交通出行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协同创城办等职能部门印发《寿宁县“路路通”实施方案》,建立民意互通、分流分治的联动共治柔性服务体系,形成民意诉求收集分类、流转处置、意见反馈的全流程、闭合式办理。 “背包交警”用自制沙盘讲解交通安全知识 借助警用摩托车“小、快、灵”的优势,女骑队员以“勤务+服务”模式,在日常巡逻中面对面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困难诉求。当场能答复或解决的,第一时间予以处理;无法现场解决的,分类登记造册,开展分流处理。 以民意倒逼服务,以服务赢取满意。“路路通”方案实施以来,该中队已收集群众建议、意见、咨询和求助等诉求732条,其中现场解决493条,群众回访满意度达100%。 江山如锦绣,丽姝胜英雄。5年来,寿宁女骑以一次次探索证明柔性管理的无限可能,用一项项创新服务在群众中惊艳“出圈”。车水马龙中,她们用速度与温情展现公安交警的执法新形象,将青春的“她”力量化作了山城最美“枫警”。 (本报记者 龚丽雯)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