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4-05-20 15:48:29

朴实晋江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对劳务输出地区赣南来说,福建的晋江是个名气不小的地方。

如今的晋江市,陆域面积只有6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逾200万。更重要的是,它的经济实力持续多年居福建省县级行政区之首;在全国县市一级,也是名列前茅,不折不扣的超一流水平。

坐车从石狮到晋江,路程很短。谈笑间,不知不觉便到了。经过一个镇区,有标牌显示,这里叫陈埭镇。想起来了,20世纪90年代,我还在乡下读中学时,同龄的邻居外出务工,那时还会写信给我聊聊人在他乡的感受,落款正是这个地方。邻居当然早就返乡了,那段岁月也渐渐远去,但这个地名却还留在我的记忆中。一时间,当年在老家时的种种情景纷纷涌上心头。其中,有好奇,有无奈,有迷茫,也有期待。那时,我们根本想不到,未来二三十年间,社会将加速度发展,我们的生活将发生如许变化。

当地同行告诉我,陈埭镇不到40平方公里的面积,却有40多万的常住人口,两年前财政收入就达30多亿元。这个镇还是全国有名的“鞋都”。当然,从镇容镇貌来看,并不显大富大贵之气。地方和人一样,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就好比,有的人衣着光鲜,却欠了一身债;有的人看起来朴实无华,其实家藏万贯。多走些地方就知道,单从建筑上看,真未必看得出一个地方的贫富。

即使进入城区,也没感到晋江这座城市有多洋气。尤其是,当我们按照导航来到晋江市委大院时,不禁大吃一惊,还以为走错了地方。

塘岸街301号,大门口挂了晋江市委、市纪委、市监察委3块牌子。地方并没有找错。然而,这个院门,朴素得让人震撼,低调得让人吃惊。这都什么年代了?这又是什么地方?要知道,时光早已进入21世纪20年代,这可是整个福建省最富裕的地方,放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的富得流油的地方。然而,这个城市最权威的大院,院门竟然比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大多数乡镇政府还不如!

门口的道路也很小,是一条老街道,也就够车辆双向通行而已,仿佛是一个小镇的次要路段。如果没有导航,外地人恐怕很难找到这里。看得出,这个“官府”,已经很多年没挪位了。

进入院子,办公楼也是很寻常的旧楼。同行们的办公室简朴得很,但地面非常洁净。结合他们工作上的有关数据,看得出,这是一个实干的团队。成绩是干出来的,晋江的今天,显然也是各行各业的人用心用力干出来的。

以晋江的财力,很早就可以建设非常气派的办公楼。然而,他们没有这样做。相比之下,最近几十年来,许多地方的行政楼都换了一次甚至多次了,人们对此并不感到稀奇。还有一些没换的,也不是不想拆旧建新,只是因为财力不济,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富成这样而不随便搬家、换楼的,恐怕屈指可数。更有甚者,一些贫困地区,虽然财政不能自给,但对于“外在”的花费却毫不吝惜。看看这些年通报的形式主义、政绩工程方面的案例就知道了。一个地方发达与落后,都是有原因的。在里子与面子之间寻找,往往有重要的答案。

市委附近,是晋江的“城市会客厅”五店市。利用空档时间,去那里了解晋江的历史文化。

原以为是如何高大上的“会客厅”,到了才知,只是一片传统街区而已,展示着晋江的过往。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朝开元年间,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就有5家姓蔡的人开设的饮食店,这就是“五店市”的由来。

五店市的房舍,是典型的闽南建筑。红砖墙、燕尾脊,楼层都不高。也有中西合璧的小洋楼,放在这里却并不破坏环境的和谐。据说,这一片建筑共有100多幢,包括民居、商铺、宗祠、寺庙等,被称为闽南红砖建筑的大观园。它们不管是何种用途,整体风格一致,但又各有特色。

街区有一段叫状元街。闽南文化给人的印象是商业色彩浓重,生意人特别多。没想到,晋江乃至泉州这一带,地方不算大,历史上竟然出过数以千计的进士,包括11位状元。这个数字,再次让人惊讶。原来,会赚钱的泉晋人,读书也这么厉害。起初,我还以为状元牌楼之类的建筑表达的只是些美好的愿望,或者大有夸张的成分————就像我们在乡村行走,动辄在一些老屋看到“进士”牌匾,其实那里根本没有出过进士,要么就是把“岁进士”等概念混淆了而已。看到数据,而且看到真实的人名之后,我们不得不相信,这确实是一块文风蔚然之地。

五店市周围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区。这个城市完全有实力做一个豪华的“会客厅”。它值得骄傲的地方太多了。然而,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选择的是这么一个毫不张扬的传统街区。这个地方,曾经是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地段。现在,它退居一隅,默默地见证着城市的持续繁华,如同一位见惯风浪的老人,从容而含蓄,沉稳而低调。也许,晋江的这种朴实,也是一种传统,一种睿智,一种天性。

(李伟明)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