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团队”释放大效能 ————武夷山法院推动诉(执)源治理全方位迭代升级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 今年2月,武夷山法院组建诉(执)源治理团队,将“单兵作战”升级为“协同作战”,截至目前,诉前化解纠纷427件,同比上升138.5%,化解执源案件192件,同比上升448.6%,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209.2万元。新收案件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金融类型下降70.9%。 融入大格局 “吃茶话事”拆心墙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吴某珍(化名)与吴某敏(化名)即是姐弟也是邻居,原本应该相亲互助的他们,却因一堵墙和两扇门打起了官司。 此前,吴某珍将房屋租给吴某敏。合同解除后,吴某珍发现吴某敏竟将租赁房屋大门拆除并砌了一堵墙,导致吴某珍及子女需从吴某敏共墙上开设的门回家。为此,吴某珍诉至法院,请求吴某敏排除妨害、恢复原状。 受理案件后,诉(执)源治理团队负责人陈妃立即与法官助理陈圆开展调解,了解到两人曾因一万余元的借款对簿公堂,又考虑到双方亲缘关系, 团队立即研讨并制定调解方案,不仅案结事了更要“人和”。承办法官联合所属乡镇司法所调解员上门走访,现场实地测量房产、土地面积,明确案件事实。 “先坐下喝杯茶,把茶泡开、把话说开,心结自然就解了。”承办法官让两人围坐一桌,针对二人的想法和需求,法官一一进行释法说理、厘清权责,逐步达成一致意见。 “法官和调解员说得对,还有什么事跨得过亲缘!大家帮我见证一下,我现在就把这12000元还给姐姐。”说罢,吴某敏主动将拖欠的借款当场还清。 一杯清茶解心结。这是诉(执)源治理团队“简化烦琐诉讼程序、让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化解”的一个缩影。武夷山法院致力基层治理工作,积极融入诉源治理大格局,借助“124+网格化”平台查人找物,依托“吃茶话事”机制,对接村居、社区和人民调解员,发挥人熟地熟优势,以茶为媒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发现、就地化解。 团队成立以来,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纠纷同比分别下降44.9%和33.33%。 驶入“快车道” 小额欠款速到账 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紧锣密鼓地在筹备年货,在外工作的人们也收拾行囊回家过年…………但在武夷山务工的小马却忧心忡忡。 “还有几天就要回家过年了,一分钱也没拿到怎么办!”此前,小马在武夷山某房地产公司务工,经过诉讼程序后申请执行,但该房地产公司仍未按约履行给付拖欠小马的5万元工资款,无奈的小马到法院寻求帮助。 诉(执)源治理团队受理后,立即启动“欠薪”绿色通道,由团队“小标的”专项小组进行执前财产保全。负责该案的蔡文豪第一时间查控该公司及其分公司的银行账户,冻结账户后,立即联系该公司进行法律释明,督促其筹款履行。该公司在强制措施威慑下,隔天便将拖欠的5万余元工资。 “没想到过年前就收到工资款了,这下我能安心过年了!”小马开心地说道。 武夷山法院坚持“立审执”一体化,运用“诉执双源”融合治理模式,探索实践执前保全机制。按案件类型分模块突击,针对小标的案件开通“快车道”,通过执前保全、调裁结合等方式,缩短办理程序和时间,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充分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团队成立以来,诉前调解的案件中主动履行53件,执前履行51件,执行到位金额117.2万元。 批案“深加工” 精准施策促双赢 “我们这么多户业主的权益没法保障了吗?” “拖欠的赔偿金为什么还不给我们?” “就是!一天拖一天,法官给我们评评理!” 今年初,几声无奈又义愤填膺的声音打破了诉讼服务中心清晨的宁静。原来是某小区的十几名业主到法院维权,想要回他们被拖欠的赔偿款,诉(执)源治理团队赶忙向他们了解情况。 此前,某房地产公司延期交房并迟迟未按照合同约定给付赔偿金,50余名业主到法院寻求帮助。诉(执)源治理团队立即派员与公司负责人取得联系,督促其尽快履行。但该公司表示近年行情欠佳,资金周转不灵,实在无法给付赔偿金;同时业主已经入住小区,该公司还需负责小区后续的经营管理。承办法官对其公司经营情况充分考量,并召集业主代表进行商议。 如何既能保障业主权益,又要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长远发展?诉(执)源治理团队立即邀请司法局、人民调解员等展开研讨,制定解决方案:减少该公司现金赔偿,通过抵扣物业费或以购买车库、车位打折券的方式进行赔偿抵扣,既能妥善解决逾期交房违约金,又能扩充流动资金,缓解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方案确定后,承办法官与业主进行详细释明,业主们纷纷表示方案可行,并希望能够尽快落实。最终,在法官的见证下,50余户业主与该公司达成和解。武夷山法院针易引发批量纠纷的类型,与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推动成立纠纷调解委员会,强化批案纠纷化解的合力。 团队成立以来,诉前、执前化解涉合同、劳务工资等系列案件330余件。 (本报记者 汤仙念 通讯员 陈圆 朱泽宇)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