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4-07-11 11:43:24

幸福是自己的杰作——读《福文化概述》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福文化概论》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编

卢美松 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编写,卢美松馆长主编的《福文化概论》近期面世了。这部福文化理论专著,考证翔实、文采斐然,思想密度和黏度都很高,读来特别有“空谷足音”的喜悦。

宏伟的《福文化概论》共分九章,有“福文化的产生”“福文化思想的形成”“福文化思想的发展”“福文化的社会传播”“福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福文化的时代性发展”“福文化的当代价值”“为全人类谋福祉的理论”“推动造福全人类的实践”等,从汉字演变、考古发现、建筑文化、民俗风情,乃至格言民谣、详赡叙述、考证研究等方面研究福文化的演变过程,对福文化从古至今的徼福发展过程,包括祈福、求福、谋福、造福、受福等发展阶段进行理论阐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学术敏锐和文史学者的宽阔视野。

读本书之前,我们可以先查找一下它的问题意识起点。一般来说,问题的提出有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直接研究文化本身。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那些能保护人、能尊重人、能发展人的观念、行为,可以称为文化。福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试错迭代,不断发明创新,一点一点地叠加出来的智慧结晶。

另一种思考是从历史出发,从历史发展赋予的意义方面进行研究。历史就像河流,浩浩汤汤不舍昼夜,变动不居。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要追问的是,先贤在那个时代做的事、想的问题、设计的制度,对于今天和未来整个人类文明的意义到底何在?我想,本书作者对中华福文化的思考与探索,正是综合这两个方向的中间途径,进而说清这个超级文化母体的来龙去脉。

首先,对福文化的追根溯源。作者写道:中华民族强调“以农立国”,主张“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希望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先民意识到在大自然和外敌面前,自身的力量十分微弱,渴求天地、祖先等超自然力量的恩赐与护佑,由此产生了各种神灵崇拜和祭祀活动,这正是福文化滥觞的缘由和基础。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诸多样式的福字,据统计总有200多个。《尚书.洪范》篇中关于“五福”的解说有: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福的概念由抽象、概念转向具体化、特定化。

从祭祀引发的福文化与中国人命运相通的底层逻辑是:只要能和一片天地发生连结,中国人就会开始感到踏实,就会唤起古老、共通的情感记忆,这是我们和自身文化的基本连结,初步构筑起中华民族独有的系统幸福观。

另外,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通过龟甲刻字祈求上天,通过占卜与神灵交流,预测吉凶祸福、推知事物发展趋势。同时在祭祀的盛大场面中,需要祭师依据尊卑、亲疏等对活动进行统筹安排,由此诞生了礼乐制度、甲骨文和最初的知识群体巫、史、卜、祝。由此发端的中华文化,不但有了文明记录的载体,而且有了规范的秩序、伦理、规则和纪律,终而出现传承、传播上古文明的知识分子,在此基础上,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逐渐产生了最初的学术文化,形成诸子立说、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华文化由此蓬勃发展,惊艳于世界。

第二,把中华文化漫天星斗、四野漫流的历史,归集到福文化脉络里,看清其中偶然因素和必然规则交叠发展而来的文化源头和流向,展现影响众生的庞大文化景观,这是最让人欢喜赞叹的。

作者写道:据考古数据,距今6300年浙江的良渚文化发现遗址先后发现不同阶段的良渚文化房址、成排分布的房屋台基以及石头盲沟组成的排水系统、神庙建筑基址、碳化稻谷堆积等遗迹。其中高等级的墓葬与玉礼器的发现也证实良渚时期已经出现了统一的神灵信仰和森严的社会等级分化,通过玉礼器与天地沟通,在旷野中的天坛向天地祭祀祈福,通过建筑城墙包围族群与家人,这些都是华夏文明的印记。

中华文化传承绵延,绳断不绝,源于中华大地先后涌现出的各处原始文明,逐渐演化为“万邦”古国。从周初的八百诸侯,到战国七雄,再到秦始皇扫平六合,一统天下,创立郡县,规范一律的文字车轨和度量衡,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而后,他上泰山实行封禅大典,昭告天地神明,昭告天下百姓。这种祭祀天地神明,祈求福佑社稷、荫庇子孙的祈福活动遂成为文化传统,上行下效,踵事增华。春秋以后“礼崩乐坏”,社会变迁,而“礼失而求诸野”,祭祀以祈求福祉的活动深入民间,成为民众而虔诚的礼拜和纪念活动,形成生动而热闹的民俗活动。

远古时期,福向外求,向天地、祖宗祈求。随着事务发展,变为“自求多福”,意为我们先要修炼自身内在道德品质,我们要掌握一项谋生的手段。在新时代,我们要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奋发有为,要幸福就要去奋斗。通过劳动实现幸福,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是任何物质馈赠所无法替代的。

第三,历史的变换和层垒,足以产生哲学。而“文化”,语言根源是“人文化成”,指的不是一种形态,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人”,从中去体验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历史长河往前奔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意识。作者深入挖掘福文化的丰富内涵、当代价值,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都或多或少涉及对“福”的论说,为福文化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循此继进,宋代朱子等学者对于福祉内容及徼福活动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具体阐述。从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而牺牲的革命自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气概,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造福的初心和使命,使“祈福寻福谋福”从理想变为现实,由文化进入生活。福星高照中华天空,福气充盈无垠大地。幸福是自己的杰作,每个人都能成为福文化的一部分。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通过奋斗获得幸福,也为人民谋取幸福。

千年福地有每一个谋福不息的身影,有每一双灼然祈福的眼睛。卢美松馆长是福建文史学界德高望重、学养丰富的大家。他团结带领苏振芳、林焱、方彦寿等省内知名专家学者,从纷繁复杂的史料和事件中,从点点滴滴入手,去芜存菁,溯古思今,为我们勾划了福文化发展演变的脉络,再现了福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殚精竭虑、字斟句酌,铸成史册。我在不同场合多次聆听卢馆长讲“福文化”,多次研读这部专著,感受福文化发展进程中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不忍释卷。在卢美松馆长的鼓励下,斗胆写了以上的读书体会,以此文不成熟的认知向作者们致敬。

(黄丽云)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