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法治网 > 正文
2025-01-26 14:47:00

蛇年说“蛇”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祥龙摆尾辞旧岁,金蛇献瑞报春来。2025年,农历乙巳年。巳,象征着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乙巳蛇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再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体现出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之美。尤其是图案中蛇的灵动飞舞,带给人们力量与希望。

“神秘莫测多诱惑,腾蛇驾雾升神坛”。作为十二生肖中的蛇,在人们眼中,它是一个奇异的矛盾体,充满了智慧和难解的奥秘。它无足却能疾行如风;身体柔软能够伸缩自如、缠绕盘旋;它身体细小,却能瞬间置庞然大物于死地;它可以长时间不进食,一旦进食又表现出惊人的胃口;它每蜕一次皮,身体就长大一圈,似乎可以青春永驻;它有着惊人的感知力,被驯化后可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在古代的文献中,龙蛇常常并称。《后汉书·襄楷传》中说:“龙能变化,蛇亦有神。”《管子·枢言》:“一龙一蛇,一日五化谓之周。”《论衡·讲瑞篇》:“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然而,龙毕竟是人们想象中的形象,而蛇却是真实的存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或见诸于诗文。不少诗词歌赋对蛇多有提及。在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可读到有关蛇的诗句。例如《小雅·斯干》一篇里,便有“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语,意思是如果梦见蛇,那是将有女儿出生的吉兆。还有如杜甫诗《同诸公登慈恩塔》:“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苏轼词《西江月·平山堂》:“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马致远曲《双调夜行船·秋思》:“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等,都写得惟妙惟肖。

或凝结于艺术。如在一些地方出土的画像石上,就时常可以看到伏羲女娲的画面,他们分别位于画面的右侧与左侧,各自手中举着曲尺与圆规,上半身朝向不同,但下半身缠绕在一起。刻工甚至还用波浪线刻画出鳞片的痕迹,以突兀出蛇躯的质感。在古代绘画、剪纸及雕塑作品中,将蛇与兔的形象融合一起,表达“蛇盘兔,必定富”的美好祝愿;将蛇与龟的形象融合在一处,象征平安吉祥。

或定格于图腾。华夏民族很早就将蛇作为图腾之一。如建立了夏王朝的大禹,传说其母名为“修己”,“己”与“巳”相通,而“巳”字的写法又是从蛇形演化而来的,所以“修己”的字面意思便是“修长的蛇”。其引申之义,大禹之母便是来自于蛇为图腾的部落。在古代,女娲的传说影响深远。“女娲,人头蛇身”,正是这样一个图腾形象,再辅之于造人与补天的不朽功绩,成为中华民族万世敬仰的创世女神。福建古称“闽”,《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古时闽人的图腾是蛇,至今在福建南平市樟湖镇仍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崇蛇习俗。这里建有蛇王庙,蛇崇拜仪式有每年元宵节前后的游蛇灯活动,还有农历七月初七举行的秋祭赛蛇神活动。

古往今来,蛇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如影随形、相生相伴。在古老的传说中,白蛇化身报恩的故事,更为百姓所津津乐道。在戏剧《白蛇传》中,以白蛇、青蛇为代表的“义蛇”,实际上正是反映人心冷暖的镜鉴,对于她们的同情与喜爱,也恰好展现出民间百姓对正义与善良的追求、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乙巳蛇年到来之际,回望过往,尽管“来路曲迤”,但只要充满信心、艰苦跋涉,最终必将迎来“远路明”的壮阔图景。央视总台蛇年春晚的吉祥物“巳巳生生”,既是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现实图景,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展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只要我们铆定目标、勇毅前行,不畏艰险、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人间奇迹,把宏伟蓝图变为辉煌现实。

(向贤彪)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