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法治网 > 正文
2025-01-26 14:48:00

碗糕笑 年来到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在岁时节令中,传统糕粿不仅是闽南人餐桌上的美食,还被赋予了诸多深情寓意,比如红龟粿盼“归”、菜头粿有“好彩头”、甜粿意为“甜蜜美满”、发糕则是“发财高升”。因此,过年时“炊粿蒸糕”,是闽南地区不可或缺的习俗。

一进入腊月,闽南大地便呈现一片忙碌而喜悦的景象,家家户户浸米、磨浆,起炉灶、炊粿蒸糕。这是筹备过年的头等要事,也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老规矩,在闽南人心里神圣而庄重。就说蒸碗糕吧,碗糕是发糕的一种,以圆口窄底的小陶碗为蒸制器皿,因其蒸熟的糕点形如碗状而得名,碗糕表面的裂口越大气,预示着来年越“发”,家运越旺,是新年顺遂发达的好兆头。

事实上,蒸碗糕是一门学问,米浆、砂糖、酵母的比例,蒸制的火候、时间长短,都会影响成品的口感和外形。蒸制前,需要将适量的白砂糖、酵母粉加入米浆中充分搅拌,然后静置在温暖的灶边发酵,密切观察着米浆中发酵产生的气泡,时间短了发不起来,时间长了又会发过头产生酸味。如何把握发酵的度,考验着闽南主妇的手艺与智慧。

在我的老家,蒸碗糕的水平高低,被视为衡量家庭主妇是否合格的标准。我曾听母亲讲,当年阿嬷并不赞成她与我父亲的婚事,担心她身材瘦小,又常年读书,恐怕不擅农活和家务。然而,母亲过门那年的年兜,便开始在婆家蒸制糕粿、操持飨祀事宜。当她把一盘盘“咧嘴笑”的碗糕端进厅堂时,阿嬷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心悦诚服地接纳了她。

如今,母亲已经蒸了几十年的碗糕,她依旧保持着庄重的仪式感,早早将笼床炊屉洗净晾干,把柴火捆扎成垛,堆放在灶台边,然后打电话喊我回家帮忙。“咱闽南女子不能把这老手艺丢掉了。”她总是这样叮咛。

我到家的时候,母亲已经磨好米浆,经过一夜浸泡的籼米,颗颗丰腴饱满,磨出来的米浆如绸缎般丝滑。看着母亲搅拌米浆完成发酵,我就在糕碗内壁抹上一层薄油,将碗整齐地放入笼床,母亲则舀起米浆,均匀地倒入每个糕碗中,八分满即可。不一会儿,灶膛里的柴火噼噼啪啪作响,开水在大鼎中咕噜咕噜沸腾,厨房里鸣奏出一曲热情喜悦的交响乐,母亲盖好笼盖,虔诚地把层层垒叠的笼床抬放在大鼎上。在熊熊灶火的烘烤下,碗糕渐渐涨起来了,一炷香的功夫,碗糕蒸熟了。揭开锅盖的一刹那,氤氲的热气中散发出阵阵清香,碗糕饱满如圆月,顶部鼓胀出来,开着花瓣儿似的,自然地裂成三四瓣,仿佛满溢出一波连着一波的笑容。“碗糕笑咯!”母亲眉开眼笑,她取出筷子沾上胭脂红,点染在福态白胖的碗糕中央,那一点嫣红如雪地红梅,把过年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烈。我趁热撕开一瓣碗糕送进嘴里,暄软温润的味道立即遍布舌尖和口腔,让人心底也开出了甜蜜的花。

这饱蘸人间烟火的碗糕,承载着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景,在岁月的长河里芬芳四溢,每一口唇齿留香,都是游子心中珍存的年味。

(叶森岚)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