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2月6日讯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国际学院)“元韵笼影”实践队到仙游县麟山村开展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经访问村里老人以及专业“皂隶舞”舞者得知,麟山宫皂隶舞,也就是起源于西汉时期的“傩舞”,是一种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舞蹈。舞者脸上戴着的面具,是用泥塑成面壳模型,再用草纸浸水裱制第一层,后用浆糊裱褙数层,待干后脱出泥胎制成的。四个皂隶面具分别绘成红、黑、蓝、绿四色,额前用金色纸装饰,中间饰有金色蓝边硬纸花,两侧各有硬纸制成的彩龙形图案,顶前系五个红绒球,上饰彩纸条。而不同的角色服饰也有所不同,一般分为三个角色:旗牌官、皂隶以及八班。旗牌官头戴灰色礼帽,身穿蓝色长衫,脚着黑色布鞋。皂隶四人分别戴黑、红、蓝、绿色面具,穿黑色半长襟上衣,衣襟、袖口、衣摆处饰有6厘米宽的红边,搭配红色中式裤,系红色软腰带,于腰右侧挽结,两端下垂,扎镶白边的天蓝色绑腿,脚穿黑布编草鞋。而八班则是头戴竹编高帽,不戴面具,服饰与皂隶相同。舞者伴随着锣鼓起舞,舞蹈动作刚劲有力,时而庄重肃穆,时而威武磅礴,他们伴随乐鼓,震撼人心。这不仅是属于麟山村独有的元宵形式,也是属于莆田的元宵文化,属于中国的非遗魅力。 此次活动,通过调查麟山村庆祝元宵的形式,研究活动背后的内涵,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 (记者 陈静 通讯员 陈思淇)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