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法治网 > 正文
2025-02-17 11:24:25

墨香四溢——读方彦寿《福建古代刻书论集》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福建古代刻书论集》

方彦寿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春节期间,研读方彦寿先生所著《福建古代刻书论集》,近50万字。怀着一种充盈的喜悦,读得很缓慢很满足,一页页读完,仿佛听到纸页间簌簌落下建溪的竹露,一股浓烈的学术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方彦寿先生曾在生产“麻沙本”而闻名的地方插队多年,后长期在建阳生活工作,因好奇而产生兴趣,沉醉于建本、书院的研究。为撰写文章,他广泛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包括正史、地方志、家(族)谱以及摩崖、碑刻等,对所涉及的刻书家、刻书事件、刻本等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辨析。他梳理古籍,在史学框架全面审视建本文化;他以笔为媒,将思想与情感融入文字,笔酣墨饱处,仿佛把断裂的学脉重新绾结,让古老的建本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一部旧书,联系着历史沧桑,也蕴含着书生意气。曾听方彦寿先生讲叙搜书买书的故事:前些年听闻福州某处有研究需要的古籍,他周末从建阳赶过去,立读于书摊不忍离去。可旧书昂贵,囊中羞涩,中午在门外徘徊良久,实在无法割舍,咬着牙还是决定买下。方彦寿先生搜书买书很艰苦,但毫不吝啬分享。有一次就大手笔赠我10本书,还分享搜书学术资源给我。他秉持朱子“居敬持志”的治学之道,严肃专一地开展研究,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就”,无论如何都“割舍不下”,无论如何都“揉不进沙子”,以坚忍不拔的干劲和吃苦耐劳的心力进行深耕细作,在理论广度、议题深度以及诠释视野和方法取向等进行新的探索,30多年来笔耕不辍,终成鸿篇巨作。

《福建古代刻书论集》将方彦寿先生30多年来对福建古代刻书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论集的四个部分 “闽刻通考”“地域分论”“个案研究”“专题探讨”,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福建古代刻书业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如从福建刻书的通考通论出发,像《发达的福建刻书业》《建阳古代刻书通考》等文章,对福建刻书业的整体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使读者能清晰了解福建刻书业从五代兴起,到两宋繁荣,再到元明和清初持续发展的历程。在地域分论中,既有对福州、泉州、莆田、汀州等州郡一级区域刻书概况的研究,又有对刻书中心建阳与其他区域关联性的探讨,将福建各地刻书业的特色与相互联系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个案研究层面,既关注像刘氏、熊氏这样的刻书家族,剖析其刻书的传承与发展,又聚焦于熊宗立、刘洪等具体刻书名家的事迹,从小处深入挖掘。同时,在专题探讨中,涉及宋明理学、医学、类书、小说、戏曲、诗词、版画、图书广告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地呈现了福建古代刻书业的丰富内涵。

笔者拜读此书,深刻的印象是作者既重视文献的本体研究,又重视刻书文化的理论建设。在对古籍刻本刊刻地点、刊刻年代的判别上,他将刻书家的生平事迹与刻本研究相结合,纠正了学界此前对某些古籍刻本刊印地点的误判。他通过对人物史料中重要时间节点的详加考证,为刻本刊刻的具体年代提供了时间坐标,同时强调不能以刻书者的籍贯作为判断刻本的依据,而应以具体的刊行地点作为评判标准。毫无疑问,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有赖于宏观的整体通识,还要具备微观分析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文献整理的实践经验。作者纵笔书写、条分缕析,犹如庖丁解牛、老吏断狱,令人称快。

笔者对地方文化与法治文化一直比较关注,散见于各报刊的研究或介绍性文章看过不少,但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深入介绍福建古代文化、法治文化的书籍,读到方彦寿先生著作相关篇章,将建阳刻书业与闽学的兴起和发展进行融会贯通,追溯朱熹学派刻书与版权观念的形成,别开生面,展现其广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观察力,令人惊叹。

话说在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 、朱熹等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努力下,经由书院培育,逐步形成了闽学学派。朱熹之后,其后学黄榦、蔡元定、蔡沈、真德秀、陈淳等人薪火相传,将闽学发展成了当时极为重要的学派,使福建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当时全国文化中心。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无疑与刻书业的繁盛有密切关系。由宋至清,理学著作一直是福建刻书的重点,传世刻本众多。诸如我国最早的哲学文选,是朱熹于建阳编刻的《近思录》;朱熹的《四书集注》曾多次在福建刻印;我国最早的学术思想史专著《伊洛渊源录》,也是朱熹在建阳编刻的。闽学著作的大量刊行与传播,促进了闽学的发展,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许多当地文人参与刻书事业。宋代闽北的许多知名学者,如袁枢、宋慈、叶廷珪、魏庆之、黄善夫、祝穆等,都曾从事图书的编辑校勘工作,有的本人就是书坊主人。文人与书坊之间的密切联系,直接推动了建阳刻书事业的繁荣。

作者写道:当时建阳书肆众多,竞相翻刻畅销图书,甚至改头换面,更换名目,剽窃他人著述,侵权盗版现象时有发生。朱熹学派名气大,响从者多,刻本畅销,其著作接二连三被窃刊盗印,只能徒叹无奈。公元1238年,朱子门人祝穆在建阳麻沙所编《方舆胜览》《四六宝苑》遭书坊翻刻后,吸取朱熹当年教训,主动出击,借助官方力量发布榜文,禁止各地书坊翻刻,这是世界最早的版权文告,体现出法律意识。榜文在有关场所张挂,使其咸与周知,具有使版权和著作权意识广泛传播的意义。建阳书坊还大量刊刻《洗冤集录》《名公书判清明集》等法律实务书籍,推动法律知识向民间传播,客观上促进了对基层法治观念的渗透。朱熹的《晦庵集》记载建阳书商因盗印引发的诉讼案例,显示民间已形成以契约为依据的纠纷解决机制,这些也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所在。

《福建古代刻书论集》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让我们可以从另一侧面了解福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也反映了文化传承的珍贵、文明延续的不易。它为我打开一扇窗,从中看到古人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传播和普及的坚持,进而造就了这段书盈四壁、墨香满怀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敬重古时读书人,如我这些读书人,只是读过书而已。

(黄丽云)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