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法治网 > 正文
2025-02-24 11:55:29

彰显报告文学的社会责任感——读叶淑平《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我也写报告文学,出版过一些纪实作品,现在还偶一为之,因此对报告文学写作有一些切身感受。日前,读到厦门大学叶淑平老师在《中国作家》杂志纪实版2025年第1期刊登的报告文学《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深感这是一部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报告文学作品,特别彰显了报告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部为基层公安民警树碑立传的作品中,叶淑平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基层公安民警的一个缩影,将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才溪乡派出所公安民警在大时代中的选择与坚守。

文中的才溪乡光荣亭建于1933年,1934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拆毁,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重建,毛泽东亲笔为它题名。光荣亭内陈列着“我们是第一个模范区”石碑,以及各级颁发的众多奖旗、奖状,亭壁上还悬挂着省苏维埃政府赠送的“我们的第一模范区”“春耕运动”等匾…………显然,光荣亭作为一个象征物,承载了太多的记忆与情感。它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也承载了后人对他们的无限敬仰。正因如此,叶淑平巧妙地以光荣亭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挖掘和生动描绘,展现了才溪派出所民警无私奉献、守护一方平安的感人事迹。她笔下的郑怀钦爷爷、李怀修特派员、郑新明所长、杨军养民警、王洪松义警等一众人物,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鲜活气息。每一个人物都像是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他们的荣光与伤痕,向我们诉说着那些被遗忘的故事。

叶淑平的叙述风格从容而克制,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善于运用平实的语言讲述深刻的故事,以极大的耐心与平实的语调,将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日常点滴一一呈现。基层派出所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多是婆婆妈妈、琐琐碎碎的“鸡毛蒜皮”,所谓“一地鸡毛”,讲好这种平淡如水的故事,首先要下足采访的工夫,掌握大量的素材,然后选取有价值的人物和故事,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法,耐着性子慢慢讲,滴水穿石般一点一点地渗透,这样的文字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能够在不经意间触动读者的心灵。叶淑平善于捕捉细节,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人物刻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无论是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还是公安民警、普通民众的默默奉献,都被她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动容。同时,她还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历史的沧桑巨变与个人的命运沉浮相互映照,使得作品更加具有震撼力。

更为难得的是,《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不仅是一部现实题材的报告文学,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叶淑平在讲述历史与现实的同时,始终关注着人的命运与情感。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英雄还是普通人,都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她深入挖掘公安民警日常生活和琐碎工作背后的故事,通过“铁牛所长”“警察爸爸”“公安特派员的初心”等典型事例,展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使得这些人物更加立体饱满,亲切随和,可感可触。他们的选择与命运,既受制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总之,《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叶淑平的这部作品之所以成功,在我看来,关键在于她对于报告文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要求作者既要具备新闻工作者的敏锐与客观,又要拥有文学家的情感与想象力。叶淑平在创作中,很好地融合了这两种素质。她以新闻工作者的严谨态度,对人物与事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核实;同时,她又以文学家的敏锐洞察力,捕捉到了事件背后的情感与人性。这种融合,使得作品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有文学性。可以说,叶淑平用她的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过去的门,也为我们照亮了未来的路。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何况)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