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的先祖在建造这些坐落于群山峻岭之间的木拱廊桥时,压根就没有料到它会在数百年之后成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10月1日,木拱廊桥的传统营造技艺,成为宁德第一个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不仅仅只是文化遗产,而且还是宁德市所有项目中的第一个世界级。对于这么高的待遇,的确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喜事,不好说后有来者,但肯定前无古人。因此,政府及民间所发自肺腑的自豪感和责任心,与日俱增。 廊桥的华丽转身,让我们懵然,对她感到陌生,搜肠刮肚却无法表述。说到底,还是对她的一无所知。木拱廊桥在宁德山水间已经存在了数百年,大雁飞过,菊花满地。古人知前不知后,而我们却知后不知前。只能凭文字和实物,加上想象和推测,去猜想古人建桥的愿望和情景了。 木拱廊桥大多隐匿于深山,顽皮的风喜欢携着草木的气息从桥上贯穿而过。鸟也像风一样喜欢廊桥,原因更简单,就看准那个“廊”。这桥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廊有顶,既可遮风避雨又可消暑纳凉,更重要的是,鸟可以不受打搅地在桥顶歇山处搭窝结巢,给自己寻一个安身立命的好去处。 桥是人建的,但人却是桥的匆匆过客。桥从这端到那端若虹般连接两岸,让山民的脚有了质的跨越和延伸,终于可以步履从容地走向山外的世界。廊桥还是山民的信息交换站,先是女人们在桥上说着家长里短,后是男人们在桥上讲着古往今来…………到了日暮时分,荷锄的、挑柴的农人,掐灭手里的烟头、掐断口里的话题,匆匆离去。因为,他们已经闻到和炊烟一起飘荡的饭香菜香,听见媳妇吆喝孩子回家的余音。人踪一灭,鸟影就来了。各种鸟归巢心切,蜂拥而至,叽喳啁啾地把日头叫没了,方才嘎然而止。而这时的廊桥就沉浸在了静谧之中。 没有桥的山村,是封闭的。四周青山,一道涧水,这样的地方既没有纷扰,也没有兵燹,完全是世外桃源。山村的先祖当年寻了这地方落脚谋生和繁衍生息,就为图个清逸和安详。风过耳,鸟过眼,这样躬耕清读、悠然自得的日子不知过了多少代。终于有人翻山涉水出了山,惊讶于山外的精彩,感叹于山里的无奈;而过路的、求仙的、卖艺的、采药的,来来往往,在即将进入山村时都被山涧阻了脚步。涧水哗哗,风声沙沙,跌落谷底的却是一声声掷地有声的叹息。 萤火虫摇曳的夜晚,山村黯淡。松明火把和豆油星灯,被风吹得忽明忽灭,人的心思也同样忽明忽灭。山外的故事和传奇让众人有了想法。但人不是风也不是鸟,飞不过横在眼前的山涧。人们七嘴八舌,从日出说到日落,从众口铄金说到众口一词,建桥成为全村人的共同心声。 于是,村民请来造桥师傅,虽然拿不出大把的银两,却好吃好喝伺候着,恭恭敬敬、言听计从。那师傅绝对是个积德行善的大好人,他懂得山里人的艰辛和朴实,二话不说,带着徒弟和村民到涧边选址,廊桥大多是几十米长,多宽的山涧就是多宽的拱距。凭空架起一座桥,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精确的测仪,凭的是胸有成竹的把握和炉火纯青的技艺。造桥师傅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吉利日子,烧一柱香,放几挂炮,从此,山里就有了刀伐斧凿的声息。 建桥是大事,马虎不得。一座桥从动工到结束,有选址择日、南山伐梁、祭河祈佑、月福礼仪、竖柱福礼、上梁喝彩、完桥庆贺等习俗,山民规规矩矩,一项不漏。 材料的因地制宜和技艺的巧夺天工,是木拱廊桥的精华所在。树满山、竹满坡,而木拱廊桥的主要材料,就是“木”。众多的圆木错落有致、相互搭配,使桥拱形成物理学上最佳的受力支撑。那些造桥师傅是没有博士硕士甚至学士文凭的,说不清楚物理学那些高深莫测的原理,但造桥师傅实践出真知的方法,明了实用。我无力描述造桥的过程和其中奥妙,但我曾经看过一个对木拱廊桥有所研究的文化工作者用筷子搭桥拱的过程,异曲同工,可谓妙不可言。 桥拱不用一钉一铆,靠的是木榫头的固定和支撑。接下来,就是桥面的铺设和廊屋的修造,廊屋其实就是一个有墙有顶的桥面,墙的材料是木,顶的材料还是木。只是后来讲究了,在桥顶上加铺了更能防雨的瓦。 桥造好了,村民摆酒设宴,一来庆祝廊桥落成,二来感谢师傅恩德,一个个喝得是东歪西倒、醉卧横陈。师傅和他的徒弟离去时,村民送的山货塞满了大包小袋。 完桥庆贺,这最后一项造桥的习俗结束,另一种习俗则在桥上开始延续。 许多廊桥的中央都设有神明的牌位。人们在桥上烧香驱邪、叩拜祈福,仿佛要把与桥有关的一切因果关系拉高扎深,一头高挂在天界,一头深埋在地府。穿桥风则熏染着缕缕人间的烟火味道,渗透着丝丝先人的生存哲学。 迄今,这些木拱廊桥的实用功能,已渐渐被后人挖掘的文化功能所替代。毕竟在历经了诸如火患、水险、天灾、人祸之后,其成为了一个地域的人文符号和历史标识。有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其中不乏从事桥梁研究的专家和文化学者,他们对廊桥的营造技艺惊叹不已。因为,他们在欣赏了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后,对汴水上虹桥的消失耿耿于怀,却不想在闽东还有浙南这片相连的青山绿水间,至今还完好保留着百余座木拱廊桥,自然像抱个大金娃娃般欣喜若狂。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宁德境内五十余座木拱廊桥中的十一座,被列为了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而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又上了联合国的榜,实在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当地政府在欣慰之余,感到任重道远,而当地的村人同样喜忧参半。他们对着廊桥上神明的牌位,虔诚地祈祷………… 阳光金灿灿的,照在桥上耀眼夺目。风走得缓了,鸟飞得慢了,它们和人一样,对环绕着金色光环、灵光闪动的木拱廊桥,肃然起敬。 (缪华)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