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中沃土润法理,孝悌薪火化纷争。近年来,大田法院建设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厚植文化调解“软实力”,以《二十四孝》孝道文化为主要元素,通过“传统文化浸润调解流程、家训族规融入司法实践、乡贤智慧聚合治理动能”的立体化路径,构建“三融三和”多元解纷机制。2024年以来,累计妥善化解家事、相邻权等涉民生纠纷46件。 融孝道为源 促家庭和睦 “我要告两个不孝子。”2024年7月,在建设法庭的调解室里,七十多岁的林老汉情绪激动地控诉:“我老婆生病躺在家里,我连买药的钱都凑不齐,儿子们也不管不顾,到底还有没有天理。”原来,林某因两个在外务工的儿子长期拒付赡养费,不得不骑行二十里山路到法庭寻求帮助。 庭审中,承办法官方来能了解到这场赡养纠纷的症结源于多年前的村道修缮问题。当时两兄弟与父亲发生过激烈争执,至今双方仍有嫌隙,以致二被告未按时给付赡养费。 虽可一纸判决了结此案,却难消弭双方积怨根源,方来能明白理顺法结的同时更要开解心结。庭后,方来能向二被告详细解读“刻木事亲”的典故,深情劝说道:“小时候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我们长大,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关心关爱他们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最终,原被告双方就赡养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该案圆满解决。 近年来,建设法庭以传统孝道文化为渊源,以孝道文化中敬爱父母、友爱兄弟等美好品德为基点,将情感共鸣结合释法说理,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消除隔阂、仁爱相待,实现情法交融的柔性司法效能。 融宗氏为脉 促邻里和洽 1997年,小郑的父亲阿成将自家土地租给同村本家阿郑耕种,约定阿郑每年支付固定数量的干稻谷作为租金。阿成去世后,两家继续延续了这个约定。然而最近几年,阿郑不仅未足额交付稻谷,还在租赁地块上私建房屋。经多次协商无果,无奈之下,小郑一家于2024年3月向法院提起诉讼。 审理该案后,办案法官廖小燕注意到双方既是同村乡邻又是同宗族人,便提议邀请族中德高望重的“氏大人”参与调解,希望通过宗族纽带化解这起纠纷。 调解当天,族长公把阿郑拉到跟前说理:“阿成虽然不在了,但当初租地时定下的规矩不能变。小郑家继续让你种地是念着同族情分,咱们自家人可不能失了信用。”见阿郑低头不语,族长公又拍拍他肩膀:“真要遇到难处,大伙儿可以商量着办。” 阿郑这才红着脸开口:“失信这确实是我不对,但这两年收成确实困难,稻谷实在凑不齐,要不我按市价折算成钱补上?”在族长公见证下,双方对给付款项数额进行协商,最终定了个折中方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建设法庭结合辖区血缘与地缘紧密联结的特点,邀请在宗族、姓氏中德高望重的“氏大人”评事,通过“评理+调解”的模式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用老百姓的“理”评老百姓的事,进而有效化解纠纷。 融乡贤为范 促乡村和美 “界线明明是到这里的,以前就是这么定的。” “你有证据吗,我记得是到这儿的。”2024年8月,炎热无比。文江镇某村里,邻里双方也为地界问题吵得面红耳赤。由于原来的地界标记已经模糊不清且无法证实,实地勘察完的承办法官涂淑敏只能先召集双方当事人一同坐下,力求达成一致的划地方案。 但几经劝说,双方皆因赌气较劲不肯让步,涂淑敏只能“另辟蹊径”,前往二人村中走访调查。当行至退休老师蔡良庆门前时,村民老蔡向涂淑敏介绍说:“蔡老师是文化人,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很受乡里的敬重。”为此,涂淑敏特邀蔡良庆前往现场参与纠纷化解。 抵达现场后,蔡良庆却不急着劝架,而是讲起“六尺巷”的故事。“古人能让出六尺巷,咱们既是同乡人,且你们两家关系之前不错,真要为了这几寸地而伤害两家的情分吗?”在法官与蔡良庆的共同劝说下,双方各退一步达成和解,重新划定了地界。 “本地的乡贤具有群众信任的基础,合力做工作效果更好。”涂淑敏深有体会。为此,建设法庭于2024年2月明列乡贤名录,邀请品德、才学为乡民所敬重的乡贤参与纠纷化解,化解积怨、修复关系,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