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5-04-16 15:41:34

俞志凌:三十载初心如磐 以匠心守护正义

作者:记者 蔡欣利 通讯员 洪舒颖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三十载初心如磐 以匠心守护正义

——记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涉台案件审判庭庭长俞志凌

推开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涉台案件审判庭办公室的门,俞志凌办公桌上整齐排列的文件夹映入眼帘。

刑事、民事、生态司法……各类案件分类标识清晰,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不同阶段的思考要点。

这些浸润着岁月痕迹的资料,无声诉说着一位女法官三十载司法生涯的坚守。

2月19日,对于俞志凌而言意义非凡,她荣获第五届福建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这一荣誉,是对她30年法官生涯的最高礼赞。

法润两岸筑同心

“俞庭长得这个奖,实至名归。”获奖当天,俞志凌的手机在祝福声中持续震动,“两岸一家亲漳州台胞陪审员交流群”满屏绽放的庆贺表情里,跳动着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

办案之余,俞志凌总是主动为台胞提供帮助,持续增进台胞的司法认知与认同,这群曾经的法律“求知者”,如今已成长为法院特邀的台胞调解员、陪审员。

“小曾,合同咨询费前后表述不一致,我建议再核对一下。”2023年9月的某个深夜,台胞青年小曾正为草拟一份台青创业项目的相关合同发愁,便将草稿发给俞志凌征求意见,俞志凌逐字批注的回复文档,不仅为项目推进扫清障碍,更悄然播下法治的种子。

“俞庭长,我这里一共有4位台青朋友想加入调解员队伍,共同学习法律、化解涉台纠纷,可以带他们去报名吗?”不久后,小曾兴冲冲地告诉俞志凌这个消息,这个始于法律咨询的善意互动,更成为台胞调解员的队伍发扬壮大的契机。

2021年6月,台企某工程建设公司与林某因混凝土买卖合同纠纷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漳州中院。受理案件后,俞志凌通过双向沟通梳理案件脉络,明确争议焦点后,判断案件有调解可能,便邀请台胞调解员共同展开工作。

当工程建设公司大倒苦水,透露是因为项目业主工程款未到位,导致公司陷入经营困境时,俞志凌从法律层面剖析了诉讼可能带来的更大的成本风险,来自台企高管的台胞调解员则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以同业经验,结合企业现实困难引导林某进行利弊权衡。最终,工程建设公司一次性将货款27万元汇至林某的账户,双方签下和解协议,工程建设公司撤回二审上诉,纠纷得以实质性化解。

“2022年8月我们推动成立全国首个全部由台胞组成的调解组织,截至目前,共有22名台胞调解员进驻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参与成功调解纠纷285件。”俞志凌欣慰地说道。身份转换间,法治精神在两岸同胞的血脉中悄然流淌,构筑起独具闽台特色的良好司法生态。

调判双优解民忧

作为一名法官,何以让人民满意?在司法实践中,要真正赢得群众信赖,不仅在于沟通技巧的运用,更在于矛盾化解能力的切实提升。

近5年间,俞志凌参与办理1491件案件,主审的一审案件发回重审率与改判率均为零。同时,俞志凌的案件调撤率一度高达78%,且多年保持稳定优势。日复一日的磨砺,让她练就了高效化解纠纷的“杀手锏”,生动诠释着新时代法官的担当。

支撑这份亮眼成绩的,是她独创的“类型案件调解七要素”的纠纷化解技巧。

“分析共性、解析个案、取得信任、辨法析理、引入案例、巧借外力、合理建议。”——俞志凌认为,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找到法律与人情的平衡点。

“俞庭长,上次多亏您指点迷津,我们诚挚邀请您来院开展医患纠纷专题讲座。”近日,某医院院长热切邀约俞志凌来医院举办讲座,为医院的医生普法。

时光回溯至一起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在案件鉴定中,省医学会给出的结论是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医院在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院方咬定“非事故不赔偿”的立场,患方则对此表示不服,双方各执一词,陷入激烈争执。

面对僵局,俞志凌选择抽丝剥茧的调解策略。她先为院方逐条解读诊疗过程中的过错所在,辅以近期外地一些有影响力的同类案例,将抽象法条化作具象警示。当外地某医院因相似过错被判担责的案例摆在眼前,院方负责人终于心服口服,表示同意调解方案,最终让院方与患者家属的手重新握在一起。

“如我在诉”四个字,是俞志凌常挂在嘴边的办案箴言。在她看来,每起“小案”都是群众的人生大事,唯有将释法说理贯穿于调解全流程,让当事人既解法结又解心结,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有时候多问一句诉求,多走一趟现场,就能找到打开‘心锁’的那把钥匙。”谈及是如何达成如此高的调解率的,俞志凌如此介绍道。

跨界深耕砺匠心

从1995年踏入法院大门至今,俞志凌工作履历体现了她在法律领域的“全科修炼”。民一庭的家长里短、生态庭的青山绿水、涉台庭的两岸法缘,不同领域的淬炼让她成为善解“心锁”的“法律工匠”。五个庭室跨界历练锤炼出她的审判能力,让她成为一名“全科法官”。

“每起案件都有不同之处,法官必须树立‘空杯心态’,以放空的态度来面对新案件,才能突破自我。”在俞志凌看来,法官的专业化不应限于单一领域,只有持续突破认知边界,才能在多元案件类型中守住法律底线、彰显司法温度。这也是她习惯于向其他法官“拜师请教”,以及在不断的自我学习中得来的宝贵经验。

2024年1月,她受理一起刑事案件,被告单位在食品中加入新型那非类药物衍生物,避开已知那非物质检测,以“保健食品”外衣出现,严重危害公众健康。而被告单位则抓住现有检测标准的技术盲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利用现有检测技术的局限性进行抗辩,使案件审理陷入困难。

面对新类型案件带来的困境,俞志凌转变审判思路,积极与一审法官、侦办部门了解相关情况,研究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并综合监管部门专家组评估认定意见,对新型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进行明确认定,确认公安机关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组成的专案组对案涉场所扣押、取样、送检、保管的程序正当性,最终构建起科学完整的证据链,实现对新型有毒、有害物质添加的精准打击。该案的审理既维护了法律权威,也为该类型案件办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碰到这种困难的案件,不能逃避,要迎难而上,‘虐’一下自己,在痛苦过后,你就能获得更大的进步。”俞志凌始终坚守着这一套应对疑难复杂案件的准则。

办公室柜子里,各种荣誉证书与感谢信并排陈列。她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本崭新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证书上,思绪万千。“当事人握手言和的瞬间,群众露出满意笑容的刹那,就是我们法官最感欣慰的时刻。”

此刻,这位法官又翻开了新案件的卷宗,继续书写属于她的司法篇章。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