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美谈是中华民族邻里相处和睦谦让的例证,也体现了古人化解矛盾的智慧。处理邻里纠纷,如何找症结拆“心墙”、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让,是开展调解的重中之重。 近日,莆田市城厢区人民法院灵川法庭法官刘志猛联合镇村调解员化解了一起长达6年的宅基地纠纷,为邻里双方拆除“心墙”、重拾情谊,让“六尺巷”的故事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绽放新光彩。 困局:老宅难转又难收 “我们当初约定了,我将家里老宅转让给老郑,每亩按60万元计算……”村民老王在递交诉状时,向法庭工作人员讲述了事情经过。 2018年,老王与邻居老郑就老宅转让事宜达成合意,并签订《宅基地转让协议》。之后,老郑支付了10万元定金。2019年2月,双方及见证人到现场共同测量确认老宅总价款为63万元,老郑现场动工并在房屋里放置杉木等物品。 “没想到,后面他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剩余款项,又说要解除协议。我提出让他归还老宅,他却拒绝返还,你说这叫什么事情?”老王双手一摊,表示不解。 据了解,此事原先已由多部门介入调解,但双方的矛盾非但没有化解,反而愈积愈深、愈演愈烈。无奈之下,老王一纸诉状递至法院。“我的诉求很简单,既然他没有足额支付转让款,还占有我们的房子,甚至将门锁住不让我们上去,那我要收回房屋,他应该马上搬离!”老王说。 此后,法庭工作人员与老郑取得联系,并送达起诉材料。老郑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收房可以,他们要退还我支付的定金。院子里的水沟还是我修建的,他们应该把修建水沟的费用一并支付给我!” 破局:联调联动找症结 承办法官刘志猛在收到案卷材料后,对案情进行全面梳理,并与双方当事人多次沟通交流。考虑到该案涉及农村宅基地,衍生关系复杂、矛盾较为尖锐,且两家积怨已久,仅凭一纸判决并不能真正解决双方矛盾,刘志猛决定运用多元联动的手段——联动辖区司法所、派出所、村民委员会等各方调解力量,凝聚合力共促矛盾化解。 为找准问题症结,刘志猛一方面多次向两名当事人所在的村居、镇司法所及属地派出所了解纠纷缘由、发展,精准总结梳理矛盾症结,并与调解员共商对策。另一方面,他组织双方及镇村调解员一同前往现场查看,充分发挥镇村调解员“熟人”优势,与法官法律专业知识优势形成互补,依据老宅实际情况,针对性开展现场调解、劝导工作,做到法理情有机统一。 终局:重新修复邻里情 经过深入了解,双方的矛盾焦点集中在定金返还及水沟修建费用承担问题。老郑认为是老王未按约定将老宅权属材料交付给他,才导致他后续没有支付房款,过错方是老王,故应该由老王退还定金,并支付水沟修建费用。 “不可能,他占用了我家老宅这么久,还不支付剩余房款,我们没有错!”老王拒绝返还定金,“至于水沟问题,他要求的修建费用太高了,他可以自己拆除搬走。” 经过多次劝导,双方仍剑拔弩张。刘志猛与调解人员计划运用“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做好释法析理工作。一方面,刘志猛从法理角度向老王释明双方签订的《宅基地转让协议》效力问题,并从情理角度讲明拆除建排水沟所带来的不便;另一边,调解人员耐心做老郑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从双方的邻里情谊考虑问题。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你们都是多年老邻居了,今天大家各退一步,把问题一次性都解决了,你们看成不成?” “行吧,这个事情耗了6年多,早就该解决了。” “你把老屋还我,排水沟也不要拆了,我补一点钱给你。” 在刘志猛和调解人员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老王与老郑终于放下心中芥蒂,达成调解协议,由老郑返还老宅,老王向老郑支付修建水沟的部分费用。 至此,这起牵绊双方6年的宅基地使用权纠纷顺利化解,多年积怨自此烟消云散。 “谢谢刘法官!”事后回访电话中,老王和老郑都向刘志猛道谢,语气中带着如释重负的松快。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