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5-05-15 15:17:09

法律转身:穿越断裂与共振的法治叙事重构

作者:厦门大学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双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 郑金雄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这是一个传播的涟漪盖过事件本身的时代。当青岛李沧区法院的一则普法案例在2025年春夏之交掀起舆论狂澜,人们惊讶地发现,一场看似普通的行人碰撞事件,竟成为透视中国司法传播困境、社会信任结构与公众心理变迁的棱镜。

一、司法叙事的异化:从事实简化到框架失控

法院在初次传播中对“突然转身”的戏剧性改写,本质上是司法话语向公共话语转译时框架效应的失控显现。当“缓慢转身站住接打电话”的日常场景被塑造成具有危险意涵的“突然转身往回走”,这种事实褶皱的人为拉平,实则违背了司法叙事必须恪守的原真性伦理。这一传播畸变暴露出司法信息传导机制的深层积弊:在科层制体系的信息过滤中,案件肌理被压缩为非此即彼的责任模型,法律真实在传播过程中被异化为宣传性叙事。恰如吉登斯所说的“专家系统信任危机”:当专业机构提供的版本与民众认知产生巨大鸿沟时,制度性信任便会崩塌。这警示我们:法律叙事诚然需要通向公众的理解桥梁,但任何以牺牲事实肌理为代价、将司法思维压缩成二元对立道德寓言的传播策略,终将在故事性与专业性的失衡中引发叙事异化,反向损耗法治权威的正当性根基。

二、安全距离的悖论:秩序理想与生活常识的碰撞

“未保持安全距离”的责任认定,犹如一颗火星坠入舆论的干草堆,瞬间点燃了公众的集体愤怒。法官将机动车安全距离的规定类推适用于行人,犯了“异类不比”的逻辑谬误。机动车以60公里时速运行时需要物理避险空间,而行人以4~6公里的步速行进,其互动依赖的是社会协作的默会共识而非机械量化的距离标准。这种法律类推的错位,本质上是将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粗暴地植入现代的人际交往场景,导致公众心中法律荒谬感的剧烈升腾。

“未保持安全距离”争议折射出更深层的集体心理机制:当法律过度介入日常行走这样的细微之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如今,“行走记录仪热卖”“安全距离测算攻略”成为网络热词,这些现象背后,是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正被冷冰冰的风险计算取代。曾经充满烟火气的城市街道,人们不再自在地擦肩而过、驻足交谈,而是像执行程序的机器人般机械保持距离,公共空间的活力与温度正悄悄流失。我们或许高估了规则对秩序的作用,却低估了它对信任的伤害。当每一次转身、每一步前行都可能被纳入法律的风险评估,当人际互动只剩下量化的距离标准,社会交往的丰富与温暖就会逐渐凋零。正如社会学家齐美尔所言,大都市的魅力源于人与人之间微妙的默契与弹性,而非精密的规则计算。法律本应是守护社会的温暖盾牌,但若它过于严苛地丈量生活的每个细节,反而会成为割裂信任的利刃——毕竟,真正的社会秩序,从来生长在人们彼此信赖的土壤里,而不是冰冷的条文之上。

三、彭宇案的幽灵:集体记忆的跨时空共振

青岛案与2006年彭宇案的舆论关联在于,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司法公信力演化的“创伤性节点”。作为首个引发全民“道德恐慌”的司法事件,彭宇案在公众记忆中锚定了“司法背离常识”的认知框架,形成强大的解释惯性。当青岛案出现“弱者责任认定”的相似叙事,沉睡的集体记忆被瞬间激活,“谁受伤谁有理”的舆论联想如潮水般涌来——这正是传播学中“锚定效应”与“框架共鸣”的生动演绎。

这种时隔多年的相似回响,暴露出司法信任重建的艰难。2006年的彭宇自称好心帮扶摔倒老人,结果反被要求赔付医药费。尽管法院后来澄清双方确有碰撞,但“扶不扶”的道德阴影早已深深烙在社会记忆中。“未保持安全距离”这样的表述,正像当年的“扶不扶”一样,将成为传播符号扎进集体记忆的符号。这提醒着我们:信任的崩塌往往在旦夕之间,而重建却需穿越漫长的理解荒原。青岛案与彭宇案的遥相呼应,最终印证了那个朴素的真理:人心深处的信任如同被揉皱的纸张,褶皱一旦产生,即便小心翼翼抚平,也再难恢复最初的平整——崩塌只需要一次用力的揉皱,重建却要无数次耐心的舒展。

四、传播伦理的重构:在严谨与亲和间架设桥梁

当事法院及时公布监控视频的举动,践行了危机传播的快速、全面、真实的原则。快速响应遏制了信息真空期的猜疑生长,完整呈现让镜头成为最有说服力的“第三者”,真实披露则为司法公信力重新锚定了事实坐标系。

青岛传播事件之后,部分法院因担心“说错话”而陷入沉默,这种过度避险的心态只会让法律与民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司法机关必须认识到,主动传播不是风险而是机遇,是构建法治信任不可或缺的环节。面对部分法院因“寒蝉效应”而产生的传播畏难情绪,应当建立法律专业与传播学的协同机制:既要确保普法内容的专业严谨,又要提升其传播温度与社会共鸣。这种平衡之道,恰如哈贝马斯沟通理性理论所揭示的——法治的合法性源于制度话语与生活话语的对话能力。司法传播的最高追求,不在于产出精确却疏离的法律条文,而在于通过持续而真诚的法治叙事,在庄严的法袍与鲜活的民生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唯有秉持这种建设性的传播理念,才能将专业的法律语言转化为社会的共同认知,让程序正义真正升华为人民内心的法治信仰,这或许正是现代法治文明在传播震荡中浴火重生的必由之路。

当我们在街头与陌生人擦肩而过时,维系社会运转的从来不是精确到厘米的安全距离,而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善意默契。青岛行人相撞案的特殊价值,恰在于它以刺痛的方式叩击着现代社会的法治神经——法律的终极使命,不应是构筑一个草木皆兵的“绝对安全区”,而是要在秩序与自由之间守护那份珍贵的公共信任。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社会,是让每个人都能在转身的瞬间,依然相信陌生人的善意与规则的温度。这不仅是司法智慧的体现,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